• 菲律賓的破船啥時候拖走


    《人民日報》關于南海的一篇評論,或者說其中一句話,最近比較火。

    “中國完全有能力把那艘賴在那里(仁愛礁)的菲律賓船只拖走,但為了南海穩定大局,中國善意以待、耐心等待,始終保持非常克制的態度。”

    那艘菲律賓船只是啥?這個問題立即上了當天熱搜榜,小觀順手給大家普及下歷史吧。1999年5月,菲律賓“馬德雷山”號軍艦借口“技術故障”,一屁股坐在仁愛礁,再也不走了。

    “馬德雷山”號遠觀。

    事實上,“馬德雷山”號原本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一艘坦克登陸艦,1944年11月才正式服役,后來美國賣二手給了菲律賓。這艘船都70多歲了,破舊不堪,但菲律賓就以這艘破船為基地,派兵駐防換防,就這么賴著。

    在南海仲裁案即將出結果的節骨眼上,《人民日報》此文別有深意,算是對菲律賓的警告了。其實,不只《人民日報》,外媒也都關注著南海呢。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發表菲律賓德拉沙大學國際事務和政治學助理教授Richard Javad Heydarian的文章稱,“中菲清算日即將到來”:

    “菲律賓的南海法律戰策略正在慢慢接近清算日……當務之急是阻止中國將南海變成內海。在從前任發起的法律戰中盡可能獲得最大的戰略紅利上,杜特爾特政府將面臨來自四面八方巨大的壓力。杜特爾特的下一步決策很有可能以以下兩點為基礎,一是裁決結果的性質,二是他所認為能夠保護菲律賓國家利益同時避免與中國發生不必要沖突的最務實的選擇。”

    美國之音則引用華盛頓一名東南亞專家格雷戈里•波林的話預測中國可能的行動:

    “在南海仲裁結果宣布后,中國有五種應對可能:開始在黃巖島上填海造陸;恢復對仁愛礁的海上封鎖;宣布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立即在南沙群島部署戰斗機;不采取任何行動,默認國際仲裁法庭的仲裁結果。美國國防部前副助理國防部長艾米•西賴特認為,美國應根據仲裁結果盡早赴相關海域執行航行自由行動,以支持法庭所做的裁決。”

    美聯社和路透社不約而同地報道了美國的態度。美聯社采訪了美國國務院一位不具名高級官員,后者稱:“我們希望有關國家政府能夠保持克制并在裁決過后重啟外交談判。”

    路透社則稱:“華盛頓在仲裁案裁決后將作何反應,正被廣泛視為對美國在該地區公信力的一次考驗。”

    有沒有發現,外媒似乎在將仲裁案往中美關系上引?美國《新聞周刊》的評論直接稱“中美之間的沖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北京堅持認為幾乎整個南海有史以來就屬于中國,而美國則將南海視為國際海域;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崛起成為一個地區大國,而美國則堅持有必要維持太平洋的秩序。然而,崛起中的中國與處于支配地位的美國并非會不可避免地爆發戰爭,前提是雙方都做好進行痛苦調整的準備。”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用了“升溫”這個詞來形容中美沖突:

    “本月以來,有關南海領土領海主權的爭端,以至其所反映的中美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本區域的博弈,無論是在外交交鋒的風口上抑或是在實地的事件發生中,皆有再次升溫的跡象。”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發表的另外一篇分析文章,基本上就是在赤裸裸地比對軍力了:

    “敵對勢力正在日益挑戰美國的制海權,而這是自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海軍1991年解散以來美國海軍從未遭遇的情況。雖然美國海軍不得不恢復海上作戰的能力,但他們仍然具備過去十年來投資的一些內在優勢。美國海軍一體化火力控制(NIFC)作戰網絡是其首要優勢,美國海軍飛機、艦船及其它資產可通過該網絡共享信息、追蹤數據并組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第二個優勢是,美國海軍占據著水下主導權。第三個優勢是,美國海軍是一支內在模塊化的隊伍。因此,雖然美國海軍不得不努力恢復其高端的作戰技能,但他們仍未失去潛力。”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外媒都那么喜歡看打仗。同樣是新加坡《聯合早報》,另一篇報道即引用菲律賓候任總統杜特爾特的話,強調“即使贏了南海仲裁案的官司,菲律賓也不會因為黃巖島而與中國開戰。反之,他將派遣交通部長訪華,商討和平并探討如何讓中國協助菲律賓。”

    中菲的結,不知道這位候任總統能不能解開?

    來源:中國日報網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