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造船業面臨結構調整期


    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中國造船業形勢嚴峻。一方面,受航運周期性影響,造船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宏觀貿易狀況改變致造船需求改變,中國造船業面臨結構性調整。“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而今風停了,而且是停在低潮期與結構調整期相撞的十字路口。

    造船市場遭重創

    今年以來,中國造船市場持續萎縮,承接新造船訂單、手持訂單量不斷下降。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數據,前10月,中國承接新船訂單2038萬DWT,同比下降62.1%。截至10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3201萬DWT,同比下降14%,較去年年底下降11.6%。與此同時,船東延期、棄船,完成交船計劃困難重重。造船市場低迷,預計今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將不及4000萬DWT,而這僅為實際產能的一半水平。

    產能過剩、訂單大降,中國造船企業的實際利潤也隨之大幅走低。前三季度,中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448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28.5億元,同比增長 4.2%,然而利潤總額卻同比下降30%至134億元。

    對造船企業而言,接獲訂單是第一生命線。為維持運營,各造船企業競價激烈,低價超低價承接訂單,甚至有企業接受僅1%的定金。目前全球新造船價格仍保持在低位,中國造船業已難以盈利,而今又陷入一個比拼“虧錢能力”的怪圈,誰最能虧錢,誰就生存得更久。在這種市況下,國有造船企業有政府背景和國家軍工資產庇護,看似還“巋然不動”,然而民營造船企業卻被“雨打風吹去”,深陷破產潮。

    今年以來,泰州最大民營造船企業東方重工、溫州最大造船企業莊吉船業宣布破產重整;浙江正和造船提出破產重整申請;中國最大外資造船企業STX(大連)造船被裁定破產清算,債務規模240億元;被譽為江蘇技術實力最強的明德重工進入破產清算,并將開啟司法拍賣;江蘇國資委旗下舜天船舶受明德重工破產連累,處境艱難,瀕臨退市。

    造船難題待破解

    當前,中國造船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增長過快導致產能過剩,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從宏觀來看,中國造船業前些年快速崛起,高峰時期僅造船企業就超過幾千家,然而隨著全球航運業的蕭條,高增長帶來了產能過剩問題。其次,從細分市場來看,之前全球貿易中,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占據主要海運份額,市場對散貨船需求較高,中國造船企業也以承接散貨船為主。而當下,大宗散貨市場遭遇滑鐵盧,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頻頻刷破最低值。目前中國造船業超過60%的產能集中于散貨船等低附加值船舶,結構性產能過剩突出。

    對此,中國造船企業進行了積極探索,在訂單選擇上,傾向于大型集裝箱船、油輪、液化天然氣船等特種船舶和高附加值船舶。然而,這些領域市場本就較狹小,目前航運嚴峻形勢下,整體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同時,在競爭力方面,與日韓競爭對手相比,中國造船企業缺乏持續的開發和研究資金支持,在油輪、液化天然氣船建造領域存有技術短板。

    因此,加速行業洗牌、淘汰落后產能成為化解船舶行業難題必不可少的一環。由于地方與國家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難舍含辛茹苦培養起來的企業,“退出”要比“進入”困難很多。當低潮期遇到結構調整期,中國將需要重塑船舶產業。

    來自航運交易公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