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22日訊 剛剛過去的2015年,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類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背景下,中船重工堅持軍民融合與適度相關多元發展,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圓滿完成2015年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完美收官。近日,中船重工集團在總部召開媒體發布會,系統總結回顧了2015年以及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情況。
深潛水工作母船(武船重工)
連續5年進入世界500強
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不利影響,中船重工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努力引領經濟新常態,上下一心、奮力進取,發展質量和行業影響力穩步提升。一系列數字見證著中船重工所取得的成績:主要經濟指標超額完成,全年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1%,增加值同比增長16.97%,利潤總額是計劃目標的1.44倍,承接合同同比增長10.8%。
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上年同期的4.1倍,有息負債資本成本率同比下降29%;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比增長34.3%、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研發投入同比增長7.36%。全年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340項,其中,兩個研制項目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年申請專利3310項、同比增長10.3%,獲得專利授權2307項。
“十二五”期間,中船重工營業收入年均增長9.7%,利潤總額年均增長4.8%;民品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8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有效專利數量年均增長30.3%,其中發明專利年均增長46.9%。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7.9%,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均超過11%。
經過五年的努力,中船重工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目標,連續5年進入世界500強,排名從2011年的463位逐年提升到2015年的371位,總體實力邁上一個新臺階,實現了“十二五”完美收官。
船舶行業產能過剩 中船重工有對策
會上,中船重工黨組副書記邵開文表示,中國的船舶行業連續四年全球第一,但是產能過剩的問題在船舶行業較為嚴重,2015年,國際船舶市場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具有競爭優勢的散貨船需求量急速下降,而超大型原油船、超大型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船等雙高船型在整個市場需求結構中所占比重明顯提升。
“中船重工僅僅在船舶領域做下去會有很大的風險,新的一年我們將在非船舶領域加大投入產出,推進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重視科技產業的投入,前些年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和產業化,比如科技成果產生的效益非常好”中船重工黨組副書記邵開文告訴記者:“未來將對我們的集團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所占的比例也會更大。”
據介紹,中船重工按照中央安排部署,積極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更好地適應形勢發展變化,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去年3月,中央決定在中船重工建立董事會,集團公司進入了規范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新階段。改革調整管控模式,集團總部主要負責戰略引領、資源統籌、產業協同、大項目協調、風險管控和績效監控,各成員單位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 強化戰略規劃引領發展,確立了建設軍民融合、技術領先、產融一體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新的發展戰略,形成了海洋裝備、動力裝備、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機電裝備、水下攻防裝備、環境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醫療健康產業和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十大軍民融合產業方向。
堅持軍民融合發展成效明顯。軍工科研生產任務全面完成,在海洋防務裝備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民品業務持續優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9%,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取得新的進展。把握細分市場需求,VLCC、阿芙拉型成品油船等品牌船型和綠色環保優勢船型批量接單;積極拓展高端船舶市場,首次承接20000箱集裝箱船、成功躋身世界超大型集裝箱船建造領先梯隊,批量承接超大型乙烷乙烯運輸船(VLEC)總包建造合同。
CJ50 自升式鉆井平臺(山船重工)
欲發力深海空間站 深海作業能力將大幅提升
靠創新增強技術領先優勢。中船重工始終堅持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加強科研攻關,增厚技術儲備,支撐引領發展。3000米深水鉆井船和深遠海多功能工程船完成設計,大功率中速氣體機開始整機裝配,智能型高速柴油機通過中國船級社型式認可,金屬直接燒結快速成型技術首臺樣機研制成功、取得3D打印技術重大突破,4500米載人潛水器完成本體設計和全自主鈦合金耐壓球殼研制。
新產品陸續推向市場,3000米水下機器人支持船(RSV)首獲訂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舶電力推進系統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大型貨油透平驅動系統研制成功并實現接單,多波束海洋環境測深儀填補國內空白。
同時,中船重工產融一體正不斷深化發展。實行資金集中管理,降低融資成本,資金集中度達99.6%以上,顯著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據悉,中船重工以解決船舶工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為切入點,搭建面向船舶工業、創客資源的智海協同創新平臺,并于對外發布,現網站已全面上線。 在科技創新方面,中船重工除了建設智海平臺也將探索更多領域,比如深海空間站的建設,對此,中船重工科技部主任羅季燕表示,蛟龍號作為一個載人潛水器,可搭載三名科研人員下潛,實現短時間內的深海觀測、探測,停留水下時間有限,作業能力有限。但深海空間站,從體量、作業能力、水下作業時間會區別于蛟龍號,功能更加完備,可在深海水下長期作業。深海空間站所需要的關鍵技術論證工作已經歷十幾年的時間,36噸小型試驗艇已完成海上試驗,目前正開展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立項申請工作。
成立百億級發展基金 探索“船”之外的市場空間
在
風電產業方面,2015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9.6%,5MW海上風電機組實現批量接單;30MW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實現并網發電,武漢機場T3航站樓行李分揀系統在與國際大公司同臺競爭中成功中標,三峽升船機完成首次過船試驗,港珠澳大橋主橋3000噸鋼塔整體吊裝到位,西氣東輸30MW級燃壓機組現場點火。
積極開展保險集中,大宗物資集中采購工作全面啟動,集中采購合同開始陸續簽訂;成立保險經紀公司,推行保險集中,進一步降本增效。專業化整合上市扎實推進,以風帆股份為資本運作平臺,注入動力業務資產,打造全球技術門類最全、國內最大動力裝備上市公司,方案已獲證監會受理;清潔能源、水中裝備、軍貿物流等板塊整合上市正在積極推進。創新拓展融資方式,新設中船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4戶金融類公司,增資中船重工財務有限公司,發起設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首期規模100億元,金融服務產業功能正在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