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本周二宣布,從3月16日開始允許船舶從美國運輸經授權的貨物到古巴,并允許把在美國港口裝載的其余貨物運往其他國家。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本周二宣布,將允許船舶從美國運輸經授權的貨物到古巴,并允許把在美國港口裝載的其余貨物運往其他國家。此舉使美國航線的集裝箱船掛靠古巴港口更便利,同時也促進因貿易禁令阻礙兩國56年的集運貿易前進一小步。
此前BIS認為,在美國裝載的集裝箱船停靠古巴是“暫時出口”,即使集裝箱不在古巴卸載也需要獲得獨立許可證。
航運分析機構德魯里認為:“古巴有潛力成為美國貨物轉運樞紐,和現在的巴哈馬自由港一樣運作。”
在貨物運輸方面,古巴將重點放在馬里矣爾港(MARIEL)。投資9.57億美元、由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運營的SA馬里矣爾集裝箱碼頭2014年1月開始投入使用。據德魯里報道,SA馬里矣爾集裝箱碼頭的航道已挖深至59英尺,新巴拿馬型船可以通過。但也有人表示懷疑,認為由于馬里矣爾港位于古巴西北海岸,需要相當大的集裝箱運輸分流,對美國來說并不是理想的轉運中心。
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管理局(OFAC)表示正在擴大其現有授權范圍,將允許美國國際承運商在古巴設立分公司機構。此外,還將允許古巴人在美國開設銀行賬戶,允許非移民身份的古巴公民在美國領取薪水,美國公司也可以贊助古巴公民在美國工作,取消了美國境內銀行與古巴的交易限制,以及在交易中使用美元的限制。此前,出口貿易必須通過第三方金融機構以現金支付。
本次調整于3月16日生效,這是自去年開始BIS和OFAC針對恢復與古巴的經濟及外交關系的新一輪聯合行動。3月20-2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出訪古巴。
延展閱讀
美國與古巴的關系進程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后,美國政府對古巴一直采取敵視態度。1961年美國雇傭軍入侵古巴被粉碎后,美國和古巴斷絕了外交關系。1962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簽署法令,正式宣布對古巴實施經濟、金融封鎖和貿易禁運。據統計,截至2013年4月,封鎖對古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到11573.27億美元。
冷戰結束后,美國繼續奉行從經濟上和政治上孤立古巴的政策。1992年4月,美國宣布不準許同古巴進行貿易的船只停靠美國港口、進一步限制古巴的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加緊對古巴實行經濟制裁的措施。同年10月,美國又推出了“托里切利法”,禁止本國公司和美國海外公司同古巴進行貿易。此法還規定,在古巴港口停泊過的外國船只半年之內不得進入美國港口,美國將不向給予古巴財政援助和貿易優惠的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同時也不允許為古巴運貨的外國船只停靠美國港口等。1995年5月,古美兩國重新簽署移民協議,兩國關系有所緩和。
1996年2月,古巴擊落兩架美籍古巴流亡組織的飛機后,兩國關系再度緊張。同年3月,美國制定了“赫爾姆斯-伯頓法”,進一步對古巴實行報復性強化經濟制裁,禁止美國公司及其在國外的子公司與古巴貿易;禁止在古巴進行投資或與其進行貿易的一切外國公司進入美國;凡從古巴進口蔗糖等產品的國家,美將禁止從該國進口同類產品;阻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對古巴提供任何貸款和金融支持。
來自中國航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