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全球新造船市場再度停滯

    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6-4-26 14:38 編輯

    來源: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微信號CSIRC2014)



    圖文無關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長助理、中心主任包張靜作的“世界船舶與海工市場發展形勢”報告,核心觀點梳理如下。


    如何評價近期船舶市場形勢?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長助理、中心主任包張靜指出,全球新造船市場再度停滯。一季度共成交新船不到1000萬載重噸,同比萎縮60%,扣除20艘40萬噸VLOC,全球訂單量同比萎縮93%。散貨船和油船僅成交27萬載重噸和109萬載重噸,集裝箱船更是零成交,當前市場極度蕭條。

    如何判斷船舶市場是否已到達底部?


    船舶市場如果觸底,船價按理應該止跌企穩,但目前新船價格仍在持續下行。例如VLCC跌破8000萬美元,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相比之下,二手船價格下跌更為明顯,跌幅遠超新船價格。


    需要指出的是,船價下跌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船廠(賣方)來說,船價下跌使船廠盈利更為艱難,特別是在過去一個多月以來,船用鋼板價格大幅上漲40%情況下,船廠經營狀況更加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價格下跌給船東(買方)產生更大不利影響,二手船價格暴跌直接使船東船隊資產價值大幅縮水。因此,從多方利益層面出發,買賣雙方更應攜手,做實底部,確保船價盡快企穩。

    如何看待全球船舶市場短期需求情況?


    短期航運市場供需關系將持續惡化。分析船舶市場,不能簡單就量和價變動來看市場,更多的應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看市場發展。受經濟增速下滑及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全球海運增長放緩,并且推動海運量增長的主要貨種也出現明顯的結構性變化;預計2016年,全球原油、成品油海運量增速放緩,煤炭海運量持續萎縮,鐵礦石海運量或將一改幾十年來增勢進入衰退。2016年各船型海運量增速仍將普遍低于同期運力增速,供求關系將進一步惡化。


    2016年全球新船需求量將進一步萎縮。預計2016年航運費率仍有很大下行壓力,市場“即期”表現難以對新船需求構成支撐;也將對“預期”市場前景帶來負面影響;預計全年新船訂單量很難超過7000萬載重噸,較2015年下滑30%以上。

    如何看待全球船舶市場長期需求情況?


    新造船市場需求主要由新增需求和更新需求兩部分構成,并且不同市場周期兩者作用各不相同。新增需求主要取決于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對運力的新增需求;更新需求取決船舶拆解,而船舶拆解則由船隊船齡結構和拆解船齡決定。


    未來五年全球船隊增長(新增需求)仍缺乏內生動能,更新需求仍將發揮重要角色。預計“十三五”期間,全球年均新增需求約為3760萬載重噸,更新需求約為3930萬載重噸,合計年均總需求7700萬載重噸,較“十二五”期間年均需求水平進一步萎縮。


    從長期發展趨勢看,周期性波動是市場發展永恒的客觀規律,不由人主觀意志為轉移;1900年以來,世界造船業已經經歷五次大周期調整,目前處于第五次周期性大調整時期;盡管每次周期大調整時間間隔長達幾十年,但是波動中上升仍是總的發展趨勢。

    如何評價全球海工市場發展形勢及未來趨勢?


    受油價大幅下跌影響,大量海洋油氣項目延期擱置、大量裝備封存、海工裝備利用率和租金大幅下降、海上油氣開發項目邊際成本遠高油價,加上前期投機訂單對市場產生極大負面影響,在這些負面因素疊加影響下,海工新造市場目前形勢極為嚴峻。2016年1季度,全球成交海工裝備3.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83%, 創下近十多年來單季成交最低水平。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海工裝備新造市場能否出現有效復蘇,關鍵取決于油價是否會出現如期反彈回升。我們分析認為,短期內油價很難出現明顯改善,中長期低油價也可能成為新常態,為此,新造市場回升面臨很大的壓力,即便到2020年油價回升至70美元/桶,未來五年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年均成交額可能也僅為260億美元左右,較“十二五” 期間萎縮50%。

    如何看待“中國因素”的變化?


    中國因素并沒有弱化,而是在不斷強化。新世紀以來,“中國因素”作為國際航運市場的引擎,不僅帶動全球海運量快速增長,也是上一輪新造船市場空前興旺的關鍵要素。2000-2015年期間中國鐵礦石、煤炭和原油進口對全鐵礦石、煤炭和原油的海運量增長貢獻度分別高達92%、45%和124%;中國集裝箱進出口對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增長貢獻度超過25%。當下,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因素對全球航運和造船市場也必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會導致市場結構性矛盾更加尖銳,另一方面也會創造出新的市場機遇。

    如何挖掘市場需求?


    2015年全球新船訂單仍接近1億載重噸,而當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僅約3900萬載重噸。從理論上說,全球市場總需求相對于具體一造船國是充足的,更何況對某一造船集團(或某一船廠),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本事接到訂單,接到訂單時能不能有效消化!在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下,建議關注如下兩個方面:


    船舶市場內生需求結構轉移帶來機會。一方面,隨著當前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尖銳,細分船型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轉移帶來新的市場機遇,所以,我們不僅要宏觀地看待整體市場需求變化,更應著重分析細分市場變化帶來的需求機會。例如,隨著大型散貨船、大型箱船的過量訂造,小型散貨船和支線箱船迎來機會。另一方面,常規船與特種船訂造周期輪動性凸顯新的需求機會。在市場形勢較好的時候,船廠更傾向于承接批量化的常規訂單,而當市場下行、三大主力船型運力嚴重過剩時候,豪華郵輪、PCC、化學品船、以及其他相關特種船和特種海工裝備市場需求反而會變的相對活躍。


    加大對歐洲市場拓展力度。全球新船訂單90%左右來自亞洲和歐洲,亞洲船東訂單具備很強的政策性特點,更多是本國船廠消化;歐洲船東訂單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性訂單,歐洲市場才是真正體現船廠競爭力的地方。在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條件下,靠政策創造需求終究不可持續,為此,中國船廠更應勇敢的走出去,直接面對市場競爭,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如何搶占歐洲市場上去,我想,只要這樣,船廠在刺刀見紅的市場環境中才能搶到訂單,才能做到盡可能的盈利或盡少的虧損。

    如何發揮技術進步的作用?


    市場繁榮的時候,技術升級往往被船廠忽略,因為船廠訂單飽滿,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東西。但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在需要依靠競爭力生存的時候,技術往往就會發揮關鍵作用。


    市場越不好,越是要需要通過技術引領來創造需求,無論是需求的寬度還是需求的深度。建議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把握好需求側,通過技術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做寬做深做精市場,做到引領市場;另一方面,把握供給側,通過不斷的提質增效,練好內功,切實提升自身競爭力。我想,只要這樣,船廠在刺刀見紅的市場環境中搶到訂單,才能做到盡可能的盈利或盡少的虧損。

    世界船舶工業核心競爭要素如何變化?


    縱觀歷次造船產業轉移,均是從高勞動成本國轉向低成本國家,同時技術變革在產業轉移中發揮重大作用。未來,技術因素對產業轉移影響將進一步加大,產業升級將延緩產業轉移步伐。目前不僅中國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韓國、日本早已著手,加上他們經歷過更長的市場波動周期,生存韌性遠強于我國造船業,日韓的產業升級將明顯延緩造船產業向中國轉移步伐。


    另外,在當前市場競爭形勢下,船東對船舶產品的經濟性、綠色環保、全壽命周期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發創新、工藝技術、成本質量等軟實力對一國船舶競爭力作用進一步放大。和日韓相比,目前中國主要競爭優勢依然停留在硬實力層面,隨著智能船廠、智能設計、智能船舶等加快研發與應用,對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了盡快成為世界造船強國,成為真正的世界造船中心,我國造船業必要加強配套能力、研發創新、工藝技術、成本質量等軟實力培養,形成對日韓船廠新的競爭優勢。

    中國船舶工業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落實好 “三去一降一補” (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實現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具體來看,


    去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結構性產能過剩。目前我國造船除總量過剩外,更主要地表現為結構性過剩。針對這一問題,除借助市場的力量,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產能外,應加大行業重組整合力度。推動優勢企業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
    去庫存:內外并舉,多角度多手段緩解交船難問題。船企自身應注重練好內功,確保項目進度、產品質量符合船東要求。同時整個行業,考慮通過發展融資租賃、政策性回購等措施,幫助企業走出經營困境。


    去杠桿:改善負債結構,有效降低企業運營風險。受首付款低、貸款額巨大、墊付大量造船資金等因素影響,我國船企桿杠率普遍較高。船舶企業應加強自身資本結構管理,優化企業資產負債結構,提高資本證券化率。同時行業可探索成立產業投資基金、償債基金等模式,幫助企業降低運營風險。
    降成本:以提高效率為核心,多舉措提高價格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造船效率低嚴重削弱了我國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一方面,我們應加強精益生產,加快推進現代造船模式,提升造船效率。同時,形成系統化、信息化的采購平臺,降低采購成本。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船廠用工結構,以及考慮通過精簡機構、壓縮管理層級、減少管理人員比例等方式壓縮管理費用。


    補短板:通過兼并收購、打造平臺等手段,高起點提升研發和服務能力,加快補短板。當前我國船舶工業短板主要集中在船舶海工設計研發領域、核心配套領域、營銷服務領域等環節。下一步應依靠國際產能合作、打造創新平臺、“互聯網+”等方式,推動向“微笑曲線”兩端(研發設計、營銷服務)延伸。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