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船人微信群里跳出一行小字:馬老板走了。
神情頓時呆滯,不敢相信;帶領一代金陵船人,艱苦跋涉,十多年間將一個產值幾千萬的船廠變成產值幾十億,出口船舶無數的巨型重工企業的領頭人,就此仙逝。
先生姓馬,名必海,南京下關人氏,少年學船,進入金陵,船體出身,身材健碩,管理得力,80年代末升任生產副廠長,吃苦耐勞;辦公室設在廠區生產處隔壁,午休僅一張行軍床棲身,不講究吃穿,白天廠區任何一處現場隨時會聽見那獨特沙啞而渾厚的聲音。
轉眼來到1995,先生成了一把手,大家尊稱:馬老板;天天還是照例騎車上下班,職工上班進入廠門,先生已經和小個的袁所走完廠區的每一個犄角旮旯,先生內行,廠區不少隱患和缺陷會很快被處理掉;金陵那一年艱難完成3,40艘300尺左右新加坡甲板駁,號稱駁船大王,卻沒賺到錢;先生于是決定豁出去,幾乎在同時承接十多艘出口集裝箱船,全廠動員大會戰,那一年一線職工經常加班至很晚,艱苦異常;先生每每督戰,盡管外國船東都是刁鉆的主,對于一個一年只能交付2艘國內沿海5000噸油輪的船廠,一時很不適應,但在那一年萬眾一心向新加坡和德國船東高質量按時交付了5艘船。以此為契機,以后數年大批訂單蜂擁而至,金陵從不延期交船,從不被船東罰款,從不向銀行借款;銀行存款逐漸豐盈,不再為銀行擔保發愁;時至今日,老規矩依然不變。
老廠區建造岸壁式固定碼頭,拓寬船臺,添置巨型龍門吊;購入儀征新廠區,開挖10萬噸級船塢,先生拍板迅速,大手筆為金陵添置固定資產,且投資每每踩中鼓點,贏得先手;在后續的造船高峰中時時領先一步,覓得商機;終讓金陵從中型船廠中脫穎而出,成為年產量超過百萬噸的巨型船廠,95年派員考察日本今冶造船的千葉船廠,羨慕于人家一年10艘5萬噸船的完工量,10年之后金陵已然超越;先生極喜歡承接油輪,化學品船,集裝箱船,滾裝船,07年前均是如此。
印象中先生簡樸,煙酒不沾,外出辦事坐騎是臺普通的紅旗明仕一代,2007年后先生退休,逐漸淡出視線。金陵在90年代中的高速崛起,馬老板絕對是頭功,如今先生已逝,給金陵船人留下一座豐碑。
先生安息,沉痛悼念老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