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
俄羅斯首座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號”(Akademik Lomonosov)已建造完工,即將在裝載燃料后前往北極航線重要港口佩韋克附近。
今日俄羅斯網站29日報道,這座海上核電站的首航得到了大量媒體的關注,不過,關注焦點卻是它的安全性。
許多環保人士(主要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立刻為海上核電站送上“核泰坦尼克”以及“漂浮的切爾諾貝利”等稱號。
綠色和平組織的核專家哈佛坎普(Jan Haverkamp)在一份聲明中說,“北冰洋周圍的脆弱環境已經承受了來自氣候變化的巨大壓力,在這里設置核反應堆將會造成非常明顯的威脅。”多家媒體都援引了哈佛坎普的這一說法。
今日俄羅斯分析稱,不少媒體的反應好像“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是這么多年來第一個航行的反應堆,實際上根本不是,全球有許多國家都擁有核動力潛艇,美國擁有核動力航母艦隊,還有各種民用核動力艦艇。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生產商圣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Baltiysky Zavod)船廠表示,其安全標準不亞于陸地上的核電站,有多重措施防止核泄漏,能在海嘯等其他自然災害情況下,保證反應堆的安全,壽命可達35-40年。
但哈佛坎普并不管這些,他說,浮動核電站“特別容易受到海嘯和颶風的威脅”,盡管截至目前,沒有任何核動力船舶因海嘯發生事故的先例,福島核電站倒是被海嘯嚴重破壞。
另有德媒稱,俄羅斯正急于開采西伯利亞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些資源的分布被認為一直延伸至北極。 全球氣溫變暖導致北極冰川迅速融化,為俄羅斯開辟了通向北方的新航線。同時,克里姆林宮也正積極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部署。
俄羅斯最北端城市佩韋克位置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