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液化天然氣(LNG)加注船“淮河能源啟航”輪在上海中遠海運重工碼頭,為全球首艘23000標箱級的LNG雙燃料集裝箱船“達飛雅克薩德”輪完成了“船-船”保稅LNG加注1.2萬立方米。這是全國首次在船舶修造廠碼頭開展“船-船”保稅LNG加注業務,可提高船舶維修作業周轉率,降低維修成本。“至少能夠節約2天時間,節省二、三十萬美金的租金,還可以減少從上海到歐洲航程中的停航和加注成本。”上海中遠海運重工船廠總經理助理嚴豪表示。
上半年上海港完成船舶保稅LNG加注量達38.4萬立方米,同比增長57.7%,居全國首位。上海港船舶綠色能源加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上海海關所屬虹口海關負責上海港進出境船舶及其供應物料監管等業務。上半年,虹口海關協同上海港9個水運口岸現場海關,開展船舶數字化監控,加快推進船舶噸稅、衛生證書和船供物料等領域無紙化改革,通過自主打印和指尖小程序等“微創新”,讓企業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打造海關船舶監管的“示范窗口”,為全面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貢獻海關力量。
]]>據悉,小洋山北作業區建成后,將為上海港帶來6100米的新岸線。其中集裝箱碼頭岸線長5500米,包含7個7萬噸級和15個2萬噸級集裝箱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為1160萬標準箱。該項目將采用最新的自動化碼頭技術,從工程建設到未來運營都嚴格遵循生態綠色港口的要求,將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基礎設施“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的新標桿,為上海港以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開全新空間。
該項目不僅是上海市的重大工程,更是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工程,以及長三角深化合作的典型案例。
小洋山北作業區的岸線比南側洋山一二三期碼頭的岸線加在一起還長,相當于再造一個洋山港區。
據上港集團介紹,“小洋山北作業區是一次立項的,從投資額和岸線長度來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水運工程之一,涉及的圍填海渣土達1億立方米。截至2024年年底,小洋山北作業區已累計完成投資60余億元,2025年度計劃完成投資超40億元。”
由于工程量巨大,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從西到東又被劃分為西1區、西2區、中區、東區四個部分,并采取“整體立項、連續建設、逐段運營”方案。目前西1區建設進度最快,預計將于2026年年底建成,隨后開展驗收和試運行工作;西2區陸域吹填工作預計今年年內完成50%左右;東區今年將啟動東護岸、東接岸建設;中區則因為涉及海底液化天然氣管線的遷移,需等遷移工作結束,目前仍處于前期準備階段。
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63萬標準箱,成為全球首個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已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
未來,小洋山北作業區可服務于江海聯運、沿海支線和近洋航線,在發揮長江、內河、沿海水運優勢的同時,緩解上海市陸路運輸的緊張局面,提高節能、綠色、環保運輸水平,進一步鞏固上海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地位。
]]>這是中遠海運集團在航運綠色低碳轉型上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成功,打通了從船舶建造到綠色燃料加注的全產業鏈生態布局。
中國船燃作為國內領先的船舶燃料供應企業,積極響應船東新型綠色燃料加注需求,在上海市交通委、海事局應急管理局、水上消防等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所屬上海中燃、江蘇中燃等公司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推動中遠海運集團雙燃料船在上海港首單甲醇燃料加注落地。
中國船燃按照船用甲醇燃料相關加注作業標準,提前制定了詳細的供應方案和應急預案,對作業風險進行了全面識別與評估。此次加注作業展示了中國船燃踐行綠色低碳理念的實際行動和強大實力。
未來,中國船燃將繼續響應“雙碳”目標,加快推動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不斷完善綠色燃料供應鏈建設,為船東提供更優質服務,為航運業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小貼士:什么是船用甲醇?
船用甲醇是一種用于船舶動力系統的清潔燃料。它是一種無色、透明、易揮發的液體,化學式為CH?OH。船用甲醇燃燒時幾乎不產生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排放量也顯著低于傳統燃油,具有良好的環保性能。此外,甲醇可通過生物質、天然氣等多種原料合成,具有可再生性。它還可與柴油混合使用或作為純燃料驅動船舶。雖然甲醇能量密度較低且對部分材料有腐蝕性,但隨著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完善,其在船舶行業的應用前景廣闊,有望助力航運業實現更環保、可持續的發展。
]]>在此次加注作業中,“海港致遠”充分展現了其高效的裝載與加注能力。作為中國已投運的最大甲醇加注船,“海港致遠”輪擁有先進的設備和專業的團隊,配置12個貨艙,總艙容達16000立方米,能夠滿足大規模的甲醇燃料加注需求。在整個作業過程中,各環節緊密配合,確保綠色甲醇從洋山申港碼頭裝載到向“HMM Forest”精準加注的全鏈條高效運轉。
上海港作為全國首個具備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服務能力的港口,已形成綠色甲醇燃料“儲、輸、供”全鏈條能力。未來,上港能源將繼續深化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不斷提升綠色能源加注服務水平,為全球航運業的綠色轉型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據介紹,該工程位于上海市寶山區羅涇鎮,在已建成的羅涇港區一期碼頭下游,碼頭平面呈“F”形,計劃新建1個10萬噸級和3個1萬噸級集裝箱泊位,以及6個工作船泊位,碼頭岸線總長337.9米,設計年吞吐量140萬標準箱。
公開資料顯示,羅涇一期工程已于2024年8月7日開港運營,設計年通過能力260萬標準箱。
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相關負責人介紹,二期工程和一期工程都采用自主研發的智能營運管控系統(NEO-TOS),以自動控制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為依托,集成應用F5G、5G、車路協同、高精度融合定位等技術,全面實現碼頭設備的智能化運轉。
上海港羅涇港區為世界最大最先進散雜貨碼頭群,其二期工程以運輸和中轉煤炭、礦石、鋼雜等為主的大宗干散貨,服務對象除滿足不斷發展的新客戶外,更重要的是保證因世博園場館建設而搬遷黃浦江內碼頭的貨運量調整需求。
據悉,二期工程建成后,將與一期工程一體化運營,實現港區轉型的再次升級,做到全品類集裝箱運輸。羅涇港區數智系統的全域融合,也將率先實現國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核心技術的全棧自主可控,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的“中國式港口現代化”示范。
]]>
隨著全球航運業數字化進程加快,國際海事組織(IMO)及主要航運國家已逐步推廣電子化單證的應用。2023年7月,IMO在海上環境保護委員會第80屆會議上明確,當滿足《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相關要求時,各成員國可根據實際需要應用eBDN。新加坡海事及港務局(MPA)在2023年11月正式啟動數字加油計劃,并將于2025年4月1日起全面實施eBDN。鹿特丹港、安特衛普-布魯日港也在積極推動船燃加注數字化、數據共享與監管協作等。
為有效履行國際公約要求,進一步強化港口競爭力、提升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上海海事局會同臨港管委會、海關、中國船燃、中遠海科、億通等相關單位及企業,梳理國際公約及我國法律法規有關BDN規定、應用eBDN的可行性;分析新加坡等全球港口推進eBDN模式及進展,研究eBDN生成路徑、流轉方式和存儲管理;調研船舶燃油及新能源燃料加注供需情況及燃料交付單簽發情況;確定eBDN文本模版,搭建數字化平臺,規范標準化流程,完成實船試驗,積極開展eBDN研究及試點。
據洋山港海事局工作人員介紹,eBDN具有以下三方面優勢:一是便利船東、船供雙方。通過系統直連和數據自動校驗,減少量艙和數據手動錄入,進一步提升數據交互效率,大幅減少燃料供受雙方的在港等待時間,推動港口作業效率與供受雙方滿意度雙提升。二是提升準確性、可靠性。通過數據同步和多方實時驗證確保加注數據和文件的真實性,有效解決傳統紙質BDN在填寫、傳遞和存檔過程中易出現的人為錯誤、數據丟失或篡改等長期困擾船舶燃料供應行業的難題,同時極大提升燃料市場的透明度、效率和可靠性。三是助力航運碳減排。進一步提升船舶能耗數據報告效率和船舶評級的準確性,為制定區域性減排政策、優化船舶排放監管提供科學依據。
上海海事局表示,eBDN是上海市推動國際綠色燃料加注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接下來,其將進一步探索eBDN的應用場景,與臨港新片區、海關、船舶公司、燃料供應單位等方加強協作,深化共享共治,通過應用eBDN進一步提升上海港船舶燃料加注便利化水平,為未來航運業的綠色化發展引領新的方向。
]]>生物燃料是一種綠色低碳的能源產品,具有原料來源廣泛、可再生性強、環保低碳等特點,一般與傳統石化柴油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如目前國際航運業界常用的B24生物燃料油(使用24%的生物柴油和76%的低硫燃料油或高硫燃料油調和而成)可減少約20%碳排放。從綠色低碳轉型路徑看,生物燃料油與傳統船舶發動機完全兼容,船舶無需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或設備更換即可直接使用,是船公司在過渡期最現實的選擇,生物燃料油加注也成為全球港口引領綠色化轉型的重要手段。
據了解,此次B24保稅高硫船用生物燃料加注業務也是華東區域最大單B24保稅高硫船用生物燃料加注。此次成功加注,標志著上海港成為國內首個具備保稅LNG、綠色甲醇燃料和船用生物燃料三項清潔燃料“船到船”加注服務能力的港口,不僅拓展了上海港新型綠色燃料加注品種,也為上海港的綠色發展提供更多動力,進一步提升了上海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服務能級。
2024年以來,臨港新片區推動保稅高低硫燃油混兌調和業務落地,有效提升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加注競爭力,助力上海港國際航行船舶保稅船用燃料油加注量達415.9萬噸,同比增長20.4%,創歷史新高。
]]>2022年1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試點管理辦法(試行)》(簡稱《辦法》)出臺,從申報流程、經驗規范、監督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同年3月,上海港完成LNG“船-船”同步加注“中國首單”,成為全國首個、全球第三個擁有“船-船”同步加注保稅LNG服務能力的大型港口。隨著加注作業區域和服務船舶類型的拓展,目前在上海港接受加注服務的客戶已有近10家主要國際航運公司。
2024年5月,上海港船舶保稅LNG加注服務累計達100艘次。2025年2月,在盛東碼頭創下單次加注量1.18萬立方米紀錄。自2022年首單 LNG加注業務開展至今,上海港已累計完成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超174艘次,加注量超100萬立方米。2024年LNG全年加注46.2萬立方米,同比增長超74.95%。
在實現多項全國“首次”后,上港集團能源公司不斷尋求突破。市商務委等11家部門于2024年10月完成《辦法》修訂,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出臺實施細則,上海港LNG加注許可拓展至外高橋港區,并將逐步實現全港LNG加注,為開啟長三角和長江流域LNG加注業務奠定基礎。2024年12月25、26日上港能源分別在外高橋港區為靠泊振東碼頭的“美森一諾”輪、為靠泊海通碼頭的遠海汽車船“海河口”輪開展了全流程LNG加注試運營。
此次“長江首單”LNG加注作業的完成,標志著上海港已具備LNG燃料加注全覆蓋能力,為進一步推動沿海LNG加注、海進江運輸業務協同發展、長三角及長江流域LNG運輸加注業務發揮了積極示范作用;也將吸引更多船舶采用LNG燃料,優化長江流域航運能源結構,助力加強長三角地區港口間的合作交流,加速形成區域一體化綠色航運發展新格局。
未來,上海港將揚帆綠色航運發展航道,不斷完善包括LNG、綠色甲醇、生物燃油在內的多元化綠色燃料加注服務體系,提高加注效率與質量,助力航企綠色能源轉型,共同為推動港航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加注的“文景口”輪是中遠海運汽車船隊最大的新能源船型,此次將滿載5567余臺商品車及工程車輛,包括奇瑞、比亞迪、吉利、福特、一汽、江淮、長城等商品車,以及宇通、柳工和福田等大巴和工程機械,從中國上海出發駛向英國布里斯托、比利時澤布呂赫、德國不來梅哈芬等歐洲主要港口。
]]>上海港是全國首個、全球第三個具有保稅LNG和全國首個具有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服務能力的港口。今年1月,上海港累計完成LNG加注11艘次,加注量6.5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38%;加注甲醇燃料3艘次,加注量9992噸,其中為“馬士基哈利法克斯”輪加注甲醇燃料4000噸,創上海港單次甲醇加注量新高。
自2022年3月順利實現中國首單船舶LNG同步加注作業以來,上港能源船舶保稅LNG加注業務發展迅速。2024年,上海港國際航行船舶完成LNG加注46.2萬立方米,同比增長75%,加注區域從洋山港拓展至上海全港,加注能力和規模持續增長。與此同時,上海港還完成了中國首單綠色甲醇“船到船”同步加注作業,進一步提升高端航運服務能級。
]]>緊盯市場,深化多領域合作。上港集團召開新一年干支線船公司客戶懇談會,加強同重點船公司戰略合作、交流互信;加力優化航線布局,深化國際中轉箱轉運管理和多式聯運,優化集疏運中心與洋山港區業務協同;關注上海企業“走出去”動態,積極開拓空箱、ICT(內陸集裝箱樞紐)新業務新模式,持續推進沿海捎帶、跨境電商等業務,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賦能聚力。
緊抓現場,抓好生產組織管理。完成盛東冠東生產系統一體化運營實測,推進兩家碼頭岸線和堆場資源、大型港機設備、作業人員、通訊設備的共享,提升上海港整體作業能力。1月份連續開展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做好外高橋滾裝船LNG加注“長江首單”準備工作,為現場裝卸提效注入動能。計劃為先持續挖潛,全港一盤棋提升泊位、橋吊利用率,提升碼頭產能。
緊貼生產,落實設施設備維保。上港集團積極應對早春寒潮,做好冬季“六防”工作,密切關注生產設備運行情況和職工防寒保暖需求,完善大風、大霧、強對流等惡劣天氣應急預案,確保草墊、防凍液、姜茶等防寒物資儲備充足;定期檢查易受低溫、冰凍影響的設施設備和作業環節,及時采取防凍措施,為打贏開局戰提供保障。圍繞設施設備“管用養修檢”,提高維保質量,滿足一線生產需求。
港口是外貿的“晴雨表”,上海港新年首月成績,反映出我國對外貿易的活躍和經濟的強大韌性。展望未來,上海港將繼續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方面發力,不斷提升港口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鞏固國際樞紐港領先地位,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港口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