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包括碼頭前沿胸墻、碼頭面層、系船柱、護輪坎、護舷、π型板以及船塢塢壁等所有關鍵水工混凝土結構。項目團隊通過科學嚴謹的檢測方法,精準確定了水工結構混凝土的劣化等級,并有效測量了混凝土強度值。
中船九院項目團隊將在傳統檢測手段基礎上積極探索并拓展智能檢測技術在碼頭、船塢檢測方面的應用,努力推動船廠技術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持續強化“新業務”與“數字化”結合,以實際行動為公司新一輪轉型發展貢獻力量。
]]>會上,中船九院標準編制組詳細介紹了《起重機械 智能運維系統 通用要求》團體標準的編制過程、主要內容和技術特點。該標準針對當前起重機械智能運維系統的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提出了系統的通用要求,包括系統框架、技術路線、功能要求、系統要求、安全要求等方面,為起重機械智能運維系統的研發、設計、應用提供了科學、合理、規范的技術指導。
評審中,專家們不僅肯定了標準編制組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還就標準中的系統框架、智能運維保障策略、技術路線、系統要求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的提出,不僅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標準內容,提高其科學性和實用性,還將為起重機械智能運維系統的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經過緊張而有序的評審工作,與會專家一致通過了《起重機械 智能運維系統 通用要求》團體標準。他們表示,該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將有力推動起重機械智能運維系統的發展和應用,提高起重機械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促進起重機械行業的智能化運維轉型。
上海市設備管理協會秘書長方琦平在總結發言中表示,此次評審會的成功舉辦是協會團體標準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協會將將繼續加強與各方合作與交流,推動更多優質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此次評審會的成功召開,不僅標志著《起重機械 智能運維系統 通用要求》團體標準正式進入實施階段,也為起重機械智能運維系統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隨著該標準的廣泛應用和推廣,相信起重機械行業將迎來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發展前景。
]]>該防撞系統在400噸門式起重機和同區域的三臺門座式起重機上同時安裝使用,當其中兩臺或以上數量的起重機相距過近、有碰撞風險時,系統通過報警提醒司機安全駕駛,有效的提升了同區域起重機交互作業的安全性,是設備院開展提升設備智能化、信息化工作的豐碩成果。
1號材料碼頭項目是滬東中華船舶建造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一環,中船九院將與中建港航局、監理、勘察等參建單位一起,齊心協力、密切配合,攻堅克難,共同推進,確保項目按期保質交付。
]]>“雙塔架橋過江洲,楊梅彎月見飛龍”。楊梅洲大橋是湘潭市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北起西二環,南至岳塘區東泗路口,主橋全長1108米,其中鋼箱梁長度733.4米,設計時速60公里,為雙塔雙索面不對稱半漂浮體系混合梁斜拉橋。大橋“一跨過江”,橫貫東西,連接雨湖區與岳塘區,主跨長達658米,鋼箱梁共53節,每節寬51.85米,由168根斜拉索錨固,是湘江目前跨度最大、寬度最寬的橋梁。
為了實現大橋按時安全合龍,中船九院高度重視,有關領導親臨現場,靠前指揮,徹底排查安全控制要點,全面落實各項安全措施,確保萬無一失。項目團隊嚴格執行施工作業指導書和鋼箱梁吊裝安全技術規范,各就各位,嚴陣以待。
5月27日14時18分,隨著項目現場負責人掐準時間一聲令下,最后一節L23節鋼箱梁被4臺橋面吊機緩緩吊起,大橋合龍進入最后時刻。
精準監控,步步終為贏
合龍段兩側河東河西共懸臂拼裝了40節鋼箱梁,每一節的線形及拼裝精度都關系到合龍段的安全精準施工。為了精準預測和掌控提升拼裝就位、斜拉索一次張拉、橋面吊機前移、斜拉索二次張拉以及晝夜溫差、日照等各種影響合攏的因素,項目團隊充分利用數字化工具和手段,加大高程、軸線、里程線形控制要點等大數據采集力度,分析變化規律,確定梁段定位最佳時機,終于達成了鋼箱梁的高精度就位。據測量,每節合龍段兩端軸線偏差僅6毫米,高程偏差僅8毫米,符合安裝技術標志,合龍圓滿成功。
提前策劃,精細化管理
合龍段的施工是全橋鋼箱梁懸臂拼裝施工最關鍵的一環。為了實現精準吊裝,中船九院采用了4臺橋面吊機同時抬吊的工藝流程。基于合龍段箱梁對精度要求非常高,項目團隊群策群力,經過十余次嚴謹的合龍施工組織方案和技術研討,最終確定了“提的上來,焊縫間隙合適”的技術可行、安全高效的合龍施工方案。同時,對每道工序再次進行細化,并以圖文形式明確施工組織、工序步驟、驗收要點、風險處置、人員材料工器具配備、計劃時間與工時,讓每一位參與施工的人員做到心里有數,胸有成竹。
攻堅克難,愛拼才會贏
為獲得準確的合龍口數據,項目團隊連續72小時通宵達旦采集測量數據,分析環境溫度、鋼箱梁本體溫度與懸臂梁段伸長量、高程、軸線變化量之間關系,結合合龍段當天的氣象條件,最終確定了詳細的合龍段施工參數。
5月27日晚上8點,經過再次測量分析,結果與預測數據一致,項目組下達了合龍段繼續提升入合龍口的指令,合龍段精確進入合龍口。經過連續幾天的緊張有序的作業,大橋凌空飛架,跨越湘江、隔江相望的兩岸成功“牽手”。
楊梅洲大橋的建設,不僅將優化湘潭區域路網結構,串聯起推動湘潭全域一體化進程,完善“一環兩路,六縱六橫”城市路網,為湘江兩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對促進長株潭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首次專業承包如此規模的大跨度橋梁,中船九院始終堅守“科技創新和精益管理賦能”的理念,精益求精,精準施策,精心施工,全力打造優質標桿項目,回饋湘潭市政府和人民的信任,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塑造中國船舶中船九院品牌增光添彩。(何寶新)
該船設計風格將現代文化與上海的海派文化相結合,打造了一艘有地域特點的引航新標桿,建造完成后,將定期停靠在吳淞口碼頭供游客參觀,成為宣傳上海引航文化的新符號。
在此項目之前,內裝設計團隊已承接過一艘引航船的內裝方案設計,這是繼上一艘引航船承接的第二艘引航船內裝方案設計項目,是內裝設計團隊在技術積累的重要一步,對該公司未來承接更多種類及高品質的船舶內裝設計項目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目前,設計團隊正在與總體設計單位、總包單位緊密配合,推進總體設計及方案施工落地的相關工作完成。
]]>《計劃》圍繞船舶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發揮中船九院專業特長,聚焦總裝船企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船舶工業綠建、綠色工廠、無廢工廠認證及建設標準、能源計量體系、用能設備能效等級及更新標準等,建立健全船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建設各階段節能、綜合能耗計算、降碳等各專篇編制標準,以及船舶工業低碳設計標準。
《計劃》提出了“基于船舶企業建構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核算法”,將降碳目標聚焦到船企建、構筑物碳足跡分析,填補了船舶工業建筑碳足跡研究的空白,是實現船企全面向綠色、節能、低碳轉型的重要一環,也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實踐,釋放新質生產力。
《計劃》結合中船九院已經開展的降碳技術研究,提出了“雙碳技術研究路線圖”,重點從結構降碳、工藝降碳、技術降碳、數字降碳、循環降碳等五方面,明確了船舶企業科學降碳的主要途徑、技術、方法及效果。
圍繞低碳能源體系的構建和優化等關鍵課題,推進太陽能、風能、氫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創新應用,重點支持清潔能源開發、儲存、智能高效利用等方向,加快推進船企用能結構向低碳零碳排放轉型。
結合船企生產工藝要求,重點研究船舶制造總體工藝布局及流程,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應用,主要作業階段工藝降碳技術特點,深入探索實踐技術適宜的應用場景和降碳模式。
發揮中船九院船廠設計建筑、電氣、給排水、采暖通風、動力等多專業綜合優勢,多專業協同進行節能降碳技術研究,重點推進低碳建/構筑,新型發電儲能技術,無碳燃料、可再生能源應用,多能互補及循環利用,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提升,電氣化替代,施工降碳動態管控等,促進先進降碳技術與船廠專業設計有機結合。
大力推動BIM三維正向設計應用,運用數字化技術將設計、施工和運維階段貫通,以工程建設全過程視角開展設計。開展數字化仿真應用研究,以仿真數據指導工程設計優化提升,為工程建設階段中節能、節水、節材奠定基礎,有效降低工程建設階段的碳排放。同時,基于工業數據采集、數據建模、數據分析等技術研究,同步實施智能電氣節能控制等工程技術開發,構建融合工程技術和信息化技術,具備船舶工業特色的能碳綜合管控平臺。
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通過低碳原料替代、發展循環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發揮節約資源和降碳的協同作用,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來降低碳排放。
中船九院將以中國船舶集團《碳達峰行動方案》為引領,踐行“堅持高水平開放合作”的理念,積極推進與政府相關部門、船舶總裝建造企業、國內外咨詢單位、專業公司、設備能源供應商等廣泛開展合作,共同推動船舶制造行業“雙碳”發展政策研究和技術落實,聯合船企開展試點項目庫,實行項目動態管理和全過程跟蹤,深挖船企降碳潛力,創造新質生產力,助力船舶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何寶新)
]]>這兩臺1200噸桅桿式起重機在國內同類型設備中起重能力最大,是我司非標設備專業在該領域的重要突破。該起重機最大起重量1200噸,相應幅度45米;在最大幅度50米時仍具有950噸的起重量;最大起重能力達到54000噸米。
該1200噸桅桿式起重機是中船九院和大明重工通過戰略合作、共同努力打造的一件物流利器,將用于百萬噸級的碼頭大件貨物和鋼材吊裝,給大明的物流系統飛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標志著大明重工和中船九院的合作更上一層樓。
]]>該項目是中船九院設備院在該領域的重要突破,最大起重量60噸,軌距12米,最大幅度45米,起升高度為軌上28米,軌下18米,在該類機型中屬于超大機型。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部克服了碼頭安裝區域小的限制,通過多次對安裝方案的探討和論證,通過技術手段降低了施工難度,確保了施工安全。
該項目實施方案為在1號船塢3號600噸海側,利用原1號600噸軌道基礎新增1臺1000噸門式起重機。該項目實施后,將縮短1號塢船塢周期,提升1號船塢效率,有效緩解1號船塢批量建造箱船和PCTC船型吊裝能力不足,以及原兩臺龍門吊負荷率過高的問題,滿足外高橋造船十四五規劃1號塢船塢好望角型散貨船/雙燃料成品油輪/蘇伊士原油輪周轉率達到相關運營目標要求;同時,新增1000噸龍門吊,可改善船塢總組吊裝工藝,推進總段大型化,滿足外高橋造船新船型開發需要,通過與600噸進行聯抬吊,可滿足最大液貨艙分段吊裝要求。項目實施周期為合同簽訂后11個月,力爭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