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國防費預算增7%左右

    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7-3-5 18:08 編輯

    3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大會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記者會上透露,今年中國國防費預算增長為7%左右,國防費占GDP的比重為1.3%。

    我國國防費增幅不僅連續數年降低,而且今年的數字創近7年新低。據了解,2011年至2016年,我國國防費預算增幅分別為12.7%、11.2%、10.7%、12.2%、10.1%和7.6%。

    當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形勢嚴峻,特別是來自海上的安全挑戰對我國維護海洋權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外界普遍關心我國軍費預算開支及使用情況。從海軍來看,我國未來的國防費開支將主要集中在訂造現代化海軍裝備、開展海上聯合訓練演習、增強海上編隊護航能力以及改革補貼等領域。

    中國需要4~5艘航母

    截止2016年12月,僅我國海軍全年新入列各類艦艇就達到22艘,其中包括多艘造價數十億元的新型導彈驅逐艦和導彈護衛艦。此外,備受中外媒體關注的首艘國產航母建設也進入關鍵階段。據國防部2016年10月例行記者會披露,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的研制工作正按計劃進行。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接受《中國船舶報》采訪時表示,航母是海軍水面艦艇中最大的作戰平臺,是遠海作戰的最具威力的武器裝備,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中國是否需要更多的航母?答案是肯定的。”曹衛東強調,中國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上,應對這些威脅需要航母;中國的能源運輸、戰略物資運輸很大程度上依賴海上通道,這也需要航母保證通道的安全;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同樣需要航母維護海上安全。


    “僅憑一兩艘航母或小型航母很難承擔如此重任。而發展大中型航母、核動力航母,建造4~5艘航母,是人民海軍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安全、維護海洋權益,擔當大國義務所提出的基本需求。”曹衛東指出。

    建造國產航母需要大量資金、技術投入,更取決于綜合國力的支撐。不僅航母本身有許多關鍵技術設備難以攻克,還要考慮各型艦載機、其他水面艦艇及核潛艇的配套,工程相當龐大、繁雜。而我國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國防預算的增長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短期內,“超英趕美”建造航母顯然不合實際。中國的航母建設走向大型化、核動力、飛機彈射起飛方式將是發展的必然,但是這段路用多長時間去走,卻是個變量。

    航母艦載機及屬艦需求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先進裝備需求將占據國防預算開支的重頭,近年來,我國強化遠海軍事訓練、執行護航編隊任務也會增加人員經費及相關維持經費的開支。例如海軍艦艇人員出海訓練需要按天計算額外費用,航空兵飛行訓練和演習則需按小時計算的飛行津貼。1999年之前,我國海軍驅逐艦年均出海時間只有40天,現在則超過200天。2008年至今,我國共有25批護航編隊、78艘次艦艇、54架直升機、21000余名官兵參加亞丁灣護航和環球出訪任務,幾乎每一批次任務的持續時間都超過200天,這都會產生大量經費開支。

    此前,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曾表示“航母不是’宅男’,是要去遠海訓練的”。去年年底自今年年初,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開赴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編隊連續跨越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期間還經宮古海峽,穿越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編隊訓練時間長達半個月之久。

    “遼寧艦及其編隊在遠海訓練中,進行了全艦的協同訓練以及整個編隊的協同訓練。既有晝間的、夜間的,也有復雜氣象條件下的;還有與岸基的飛機、與潛艇、與其他水面艦艇、與岸防部隊、與低空導彈部隊的協同。這說明我國的航母編隊已經越來越接近形成完整的作戰能力。”全國政協委員、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介紹。


    中國海軍航母編隊在海上航行

    長期的遠海聯合訓練又對未來我國航母編隊建設提出了新的裝備需求。通過此次遼寧艦編隊訓練可以看出,我國應增加航母艦載機的機型和數量,比如隱身戰機、無人飛機的上艦,以更好的解決預警、偵察監視、電子對抗等問題;在航母編隊的屬艦中,應增加快速支援艦及更大型的驅逐艦,保證編隊的航行速度更快,防空、反艦能力更強,并增加由海向陸的打擊能力,使航母編隊發揮更廣泛的作用,能夠承擔更多樣化的任務。

    作戰需求+改革驅動 船企重任在肩

    江南造船造海軍新型導彈驅逐艦銀川艦入列

    “海軍裝備研制應該以作戰需求為第一牽引。”尹卓表示,在人民海軍發展戰略指導下,對武器裝備,特別是水面艦艇、潛艇等作戰平臺信息化提出了新要求。曹衛東也認為,要實現遠海護衛,艦艇必須具備噸位大、抗風浪性好、搭載武器裝備多等特點,同時,對信息化以及偵察監視、通信等要求也會相應提高。因此,要求我國船舶工業及相關工業部門不斷提升體系建造能力。

    雖然艦艇由造船企業最終交付海軍,但是艦艇上面大量的武器裝備、設備并非船廠制造,比如火炮、導彈、雷達、聲納等。所以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將面對整艘艦艇的整體性能提高,體系化設計、組建等問題。對此,曹衛東建議,船舶工業一方面要突破制造瓶頸問題,解決技術難點;另一方面,要實行好中選優,形成整體的優優聯合、融合,使裝備的技術先進性和工藝水平快速上升。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2015年軍隊體制改革以來,軍隊機構裁撤整合力度加大,在這一過程中,工業部門與裝備主管部門的對接和溝通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有些關系沒有完全理順。

    “軍隊改革是為了打贏明天的戰爭,是為了適應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改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可能使過去軍地間的一些關系結構被改變,一些渠道被更換,甚至對接出現‘暫時梗阻’,也許這就是陣痛”。曹衛東認為。

    在軍隊改革過程中,關系不順、渠道變化一定是暫時的,軍隊與工業部門的傳統渠道會隨著改革的推進,被軍地雙方共同開掘出更順暢的新通道所替代。因此,造船企業、科研院所需要主動探索,搶占先機,盡快理順與海軍裝備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

    說了這么多國產航母的事兒,咱們來看看國防部的官方表態。


    來源:中國船舶報 兩會前方報道團隊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