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行業的一場大變革正在醞釀當中。
港中旅集團成為中國首家退出鋼鐵業的央企。該集團于12月7日發布公告稱,擬將其所持有的唐山國豐鋼鐵有限公司58.49%股權和唐山達豐焦化有限公司35.09%的股權,無償轉讓給河北省國資委。
“港中旅退出鋼鐵業其實是一種政府行為。”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未來一段時間,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必然是“國企先動”,因為民企兼并重組更多的是考慮用資金鏈條來解決問題,是市場行為,而眼下市場低迷,企業負債累累,這一路徑難度較大,而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實現起來相對容易。
大型國有鋼企的兼并重組預期已再度升溫。此前曾有傳聞稱,寶鋼和武鋼或將合并,但隨后雙方均予以否認。不過,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國企合并似乎總是經歷著“傳聞、辟謠、成真”的劇情。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9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最近,中冶集團整體并入五礦集團,以及剛剛傳出的“航運系”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整體改革方案獲得國務院批準的消息,不僅使國企重組正在提速的觀點再度得到印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寶鋼、武鋼合并的可能性。
“當前行業已經處于極為不健康的狀態,寶鋼和武鋼合并無疑將提升行業集中度,尤其在高端鋼材領域將形成極大優勢。”王國清稱,如今看來,這兩家鋼鐵行業的央企龍頭合并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國內鋼鐵消費已迎來掉頭向下的拐點。冶金工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15年中國鋼鐵消費量6.68億噸,同比下降4.8%,2016年將降至6.48億噸。2015年鋼材消費量出現下降,這是自1995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與此同時,中國鋼鐵產量亦迎來20年首降。上述報告顯示,今年中國粗鋼產量將下降至8.06億噸,同比去年下降2.1%。這意味著,中國鋼鐵行業已正式步入“減量化發展”時代。李新創認為,這一趨勢將至少維持10年。
“這次鋼材消費量下降,主因還是由于GDP增速放緩下,各項投資支出減少,實體經濟面臨轉型,鋼材市場的剛性需求出現下滑所致。”卓創資訊分析師畢紅兵稱,從下游行業來看,1-10月份建筑行業增速低于預期,機械工業增加值比預期低4個百分點,汽車產量增速則比預期低6個百分點。
但在即將到來的2016年,畢紅兵認為造船和汽車行業的需求依然值得期待。他表示,造船行業方面,雖然全行業經濟效益下降,但月度造船指標持續回升。前期手持訂單在2016年臨近交付期,中國造船完工量將會小幅增長從而對鋼鐵下游消費形成一定拉動。而在汽車行業,由于新能源汽車各項落地政策的實施,小排量汽車減稅等都對于汽車的剛性需求有利好影響。
不過,在國內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中國鋼材出口傳來好消息。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鋼材出口已達1.02億噸,同比增長21.7%,提前一個月突破億噸大關。
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預計,今年中國鋼鐵出口將達到1.1億噸的峰值。但由于出口貿易摩擦加劇的影響,將很難再有增長空間。
眼下,鋼鐵價格還在不斷探底。據卓創數據統計,唐山鋼坯從年初到現在累降690元/噸至1470元/噸,跌幅高達31.9%。鋼市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在于產能過剩的“痼疾”幾乎未有絲毫改善。雖然近期國內鋼廠已掀起新一輪減停產熱潮,但僅限于中小型企業。
“掌握著行業真正話語權的大型鋼企的減產效果其實并不明顯,部分公司仍在盲目擴產,薄利下加大產量換取利潤。”卓創資訊分析師胡雪飛稱,就目前大型鋼企的表現看,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的問題近兩三年難以緩解,嚴重的供需矛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存在。
來自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