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徐蘇
楊瑞祥(1905-1978),又名楊鍵,字管北,以字行。鎮江人。其父楊鑒是酒商,在鎮江小魚巷開設楊萬順酒行,兼營門市。楊管北幼年就讀于鮑氏私塾,后考入潤州中學讀書,與李公樸同學。他在中學時,口才很好,曾獲華東地區教會中學辯論演講會第一名。潤州中學畢業后,他考入上海光華大學。
1
擔任大達輪船公司副總經理
1927年,北伐軍攻克上海,由李公樸介紹,楊管北到東路軍總指揮司令部政治部當了一名股長,棄學從政。濟南慘案后,激起全國人民公憤。上海各界人民組織了抵制日貨委員會。楊管北和李公樸同任該委員會委員。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不少上海工商界名流。后經陳群介紹,開始幫助杜月笙籌辦正始中學,擔任校董。舊上海形容杜月笙發跡主要靠楊度、楊管北、楊志雄三位謀臣策士,替他稱霸上海出了大力,人稱“三楊開泰”。
辛亥革命后,上海大達輪步公司與通州大達輪步公司及所有碼頭實行統一管理。1920年,改稱大達輪船公司,由張謇的兒子張孝若任董事長。1924年,大達輪船公司有輪船10艘,“大吉”(1456噸),“大豫”(1445噸),“大慶”(1405噸),“大和”(1001噸),“廣洋”(653噸),及儲元、“儲亨” “元達”“ 亨達”“利達”等5艘小輪。1931年,公司所屬“大吉”“大德”兩輪連續失火焚毀,公司蒙受重大損失。股東追究責任,改組了董事會,上海杜月笙勢力乘機打入,杜月笙擔任了董事長。他推薦楊管北主持其事,擔任掌有實權的副總經理,張孝若被安排為掛名的總經理。至此,大達輪船公司的實際權力已經不在其創始人張氏家屬的掌控之中。
楊管北掌握權力后,立刻著手改革。他制定了三項措施:廢除船上的買辦制,改為事務長制;凡年老體弱者且有不良嗜好者,一律勸退。凡有營私舞弊、損害公司利益者,不論其有任何靠山,一律辭退;成立大達大通聯合辦事處,以免貨運低價競爭。
接著,楊管北開始籌備大達輪船公司的分支機構,又讓下屬的薛鴻記帆輪聯運公司、達通小火輪公司,專在皖北、蘇北一帶從事貨運業務。他在皖北、蘇北各地所設與航運有關的辦事機構中,采取以毒攻毒的策略,聘用了不少青幫中人擔任經理,這些人不懂航運、不干實事,掛名而已,每月坐拿大洋二百元。依靠這些人的保護,險象環生的蘇北航線,對大達輪船公司卻成為一條通行無阻的水道。并通過此舉,擠壓了對手大通公司的生存空間,業務量漸漸超過了大通公司。
為了招徠顧客,楊管北規定委托大達輪船公司采買貨物的商人,只要預付百分之三十的貨款,另外百分之七十的貨款,可由大達輪船公司先行墊付。貨物辦妥之后,交大達輪船公司運輸,取到提單,即去當地銀行,連運輸費一齊做押匯。這樣,大達輪船公司一共可賺得運費、代辦費、利息差額三種好處。經過楊管北的一番銳意革新,裁汰冗員,苦心經營后,大達輪船公司的贏利扶搖直上。
而此時的大通輪船公司日見遜色,雖然幾次將運費跌價,拼力相爭,但終因大達輪船公司財路廣開,資金雄厚,加之有土匪暗中相助,而敗下陣來。無奈之下,大通輪船公司派出代表找杜月笙談判,要求停止跌價競爭,尋找雙方能夠接受的利潤分配方法。杜月笙長袖一拂說:“大達的事情是楊管北在管,請去和他商量。”大通公司的代表只得去找楊管北。楊管北說:“大通公司既然不愿競爭,我們何不聯營!”通過與大通公司聯合經營的手段,將大達輪船公司與大通輪船公司的航運業務和贏利比例定為十一比九,大通輪船公司居于劣勢。
與大通輪船公司聯營后,大達輪船公司的贏利逐日遞增,在航運業的影響越來越大。1933年,又向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貸得白銀六十萬兩,造成一艘可載旅客二千余人的“大達”輪船,生意極為興隆,加強了杜月笙在航運業的地位。一年后業務由運河航線發展到江河聯運,分公司遍及鎮江等地。
2
經營航運業的鼎盛時期
楊管北還幫助杜月笙,盤得華豐面粉廠,為其躋身工商界出了大力。華豐面粉廠設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上,老板為盧少棠。三十年代時,盧少棠因在賭場上慘敗,背上數十萬元的債務,無奈之下,產生了賣掉華豐面粉廠的念頭。
開設面粉廠在當時是很賺錢的,杜月笙得知盧少棠的想法后,立刻叫他的重要經濟顧問楊管北設法接手華豐面粉廠。楊管北找到華豐面粉廠,一位與他熟悉的陳經理,證實盧少棠確有賣廠之意,同時了解到已有人搶先一步在接洽買廠事宜。
楊管北聞訊,心急如焚,要求這位陳經理設法將這樁生意讓給杜月笙,經他軟硬兼施的努力,盧少棠被迫答應以一百零九萬元的低價,將華豐面粉廠賣給杜月笙。
收購了華豐面粉廠后,楊管北為了擴大該廠的銷量,又到蘇浙皖內地面粉廠同業公會中任職,幫助疏通各地的銷售渠道。
抗日戰爭爆發后,對大達輪船公司的影響很大,為了支持抗戰,公司的不少船只被民國政府征用,有的船沉在江中來阻塞日艦的通道,為抗戰作出了貢獻。除此以外,公司的船只也遭到了日軍的劫奪,損失嚴重。楊管北經香港到達重慶辦理各輪善后事宜,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才重返上海操舊業。那時公司僅剩“大慶”“大豫”兩輪,與大通公司聯營,勉強支持殘局。
回上海后,楊管北通過招商局總經理徐學禹的關系,承租了招商局接管的幾艘小客輪,恢復了大達大通聯運處,繼續經營蘇北航運業務。又將大達公司在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沉的客貨輪,一一打撈起來修復,開辟了漢口至上海的航線。其中,大達輪在1948年投資20萬美元大修后,代替江亞輪,在上海到寧波間航行。
在抗日戰爭時期,楊管北還曾利用英美商名義,成立怡太運輸公司,開辟南洋群島航線。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轉移內地,開展滇緬公路運輸。
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又與三北公司、上海銀行合作,成立益群輪船公司,購置海輪,經營遠洋航運。
1946年7月,楊管北又創辦了益祥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地址設于廣東路43號。董事長李恫村,總經理楊管北。公司擁有輪船6艘(利民、福民、惠民、福南、福祥、福裕),共計3.4萬余載重噸,專門經營沿海及遠洋航線的不定期貨運業務,除自營船只外,兼代理同業船只8艘的運輸業務。這是楊管北經營航運事業的鼎盛時期。
3
臺灣航運業的領軍人物
除了航運,楊管北還經營著其他企業。他與西安大華紗廠老板石鳳翔、西安交通銀行經理王燧生等人,合組了大生國際貿易公司,經營紗布、食鹽和其他進口貿易,任董事長。同時還擔任揚州面粉廠總經理、上海華豐面粉廠常務董事等職。
在社會活動方面,楊管北擔任過上海市輪船業同業公會理事,中華輪船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董事,上海面粉業同業公會理事,曾任上海市參議員。1947年,又經面粉業推薦,當選為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
1949年5月解放前夕,大達輪船公司的“大達”輪遷往香港,楊管北去港主事。1950年8月,上海大達輪船公司帶頭加入私營合營長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同年,章士釗先生曾勸楊管北回大陸,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曾囑其秘書吳葆初自滬去港為之撰寫自傳,有為歸來作打算的準備。后因情況發生了變化,事未成。
1952年,國際航運市場不景氣,益群公司的海輪都是陳舊老船,難以在國際航運市場競爭,楊管北去了臺灣。他在臺灣繼續從事輪船運輸業,擔任了臺灣輪船同業公會理事長,兼任復興、益祥兩家航運業公司的董事長,是臺灣航運業的領軍人物。
來源:金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