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航運融資租賃產業在國內市場可謂風生水起,尤其是隨著自貿區的紛紛設立,一些航運融資租賃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然而,隨著航運市場的持續低迷,曾一度火熱的航運融資租賃業也遭遇發展瓶頸。
有資料顯示,國內融資租賃企業多存在超杠桿經營等現象,近七八成是空殼企業。那么,面對嚴峻的形勢,航運融資租賃業如何破解被動局面?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上海市租賃協會常務副會長、全國融資租賃立法顧問俞開琪先生。
近幾年,融資租賃業在國內發展很快,但是隨著e租寶事件的曝光和發酵,融資租賃業也受到很大波及,您如何看這一問題?
俞開琪:e租寶事件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打劫了整個融資租賃行業,使之陷入被動。近期,國家相關監管部門也開展了融資租賃風險排查工作,此舉雖是應景之作,同時完全必要,而且后續應該制度化和實效性。由于航運專業性極強,諸如e租寶類融資騙局并不多見,但由于航運一直在低谷徘徊,且航運融資金額巨大,使得航運融資的風險逐漸顯現。像預虧58億元、債務纏身的舜天船舶,以及曾以39艘標的船舶,與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進行融資租賃交易的長航鳳凰等均已無力償還融資款項而被迫宣布破產與重組。在航運不景氣的形勢下,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個案。
那么,您認為當前航運融資租賃現狀如何?
俞開琪:對于國內的航運融資租賃行業來講,主要由銀行系、大型企業系和中小企業系三大軍團組成。
銀行系出身的融資租賃公司是行業中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因為當下市場現金為王,作為能夠拿到低成本現金的銀行系融資租賃公司,自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中的代表有工銀租賃、交銀租賃、民生租賃等。而銀行系租賃也不盡然都是好光景,公司在遇到“壞賬”項目時,所面臨的資金額度也是巨大的,因此被迫持有不少船舶,也是因為在形勢的逼迫下,不得不自己做起了“船東”。正常來講,銀行系租賃公司自己做是有短板的,因為對專業知識的把控能力不足夠。
大型企業系以中船集團、揚子江船業、太平洋造船、上港集團等成立的船舶租賃公司為代表。這一類別的融資租賃公司最初旨在維持企業正常運轉,憑借自身對專業領域的強勁把控能力,促成一些船廠與船東“聯營”造船,不僅鞏固和增強了自身的造船競爭能力,還與船東共贏改善了船隊結構,同時還能夠幫助集團內部進行資產隔離。港航和大型船企的系融資租賃公司憑借其自身雄厚的專業實力,往往在成立之初就能迅速崛起。成立于2014年底的中海租賃,就是船東系融資租賃公司的佼佼者。正如銀行系融資租賃缺乏足夠專業知識一樣,大型企業系融資租賃公司對融資鏈條上的償款能力、擔保、市場周期以及可行性上分析是不足夠的,要弱于銀行系融資租賃公司。
但在某些時候,港航和船企系和銀行系的勢頭是此消彼長的。目前,航運不景氣,銀行謹慎行事,放貸審核更加嚴格。而此時,大型企業系便更加活躍,因為在中國的融資租賃行業初期階段,銀行系還屬于領頭羊,銀行不做的區域,企業系才更容易迎頭頂上,尤其是船廠系,為了在不景氣的時候維持經營,接到訂單,更是需要為自己雪中送炭。
至于中小企業所組建的融資租賃公司,則成了痛苦的大多數。目前中國的融資租賃市場還面臨著一個大問題,注冊融資租賃公司多,但空置率高。全國融資租賃公司注冊總數截至2015年底,已經達到4508家,但實際經營的只占到20%左右,這些空置公司就是以中小型融資租賃公司為主,他們的經營情況令人堪憂。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小融資租賃公司所面臨的困局?
俞開琪:中小融資租賃公司的運營出現困難,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人才奇缺,融資租賃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要求很高,人才培養速度和規模根本無法滿足行業的快速發展。航運業歷史悠久,知識自成體系,專業性強,因此,既要具備融資租賃知識,又要對航運有足夠了解,這樣的人才真可謂“一才難求”。加之航運業投資成本高、回報時間長,一旦投資失誤,會造成巨額損失,風險性極高。因此高精尖人才就如金字塔的頂層,十分稀少。二是定位模糊,一些公司注冊時并沒有清晰的發展規劃,只是為了搶政策紅利,以為注冊融資租賃公司后,企業日后的融資就更容易了。然而,由于缺乏專業人才和專業能力,對航運融資租賃的認識不足,完全將融資租賃公司等同于融資平臺,導致公司的頂層設計不清晰、業務定位模糊、缺乏拓展和獲得優質項目的市場能力。三是融資困難,這同樣涉及到專業人才和專業能力問題,公司在注冊初期就出現財務籌劃等系列問題,造成不少公司出現虛假注冊和抽逃資金嫌疑,加上又是新公司,項目質量低,造成銀行授信低,根本就無法融資。毫無疑問,中小融資租賃公司目前正面臨大考,整合和洗牌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中小型融資租賃公司如何盡快擺脫這種困境?
俞開琪:根據我多年在融資租賃行業的從業經驗,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一是可以實行融資租賃公司人才外包制,中小型租賃公司在創業初期,沒有很大的業務量,也沒有必要去花很大的成本養人,可以借助人才外包,既能選擇行業最優秀的人才又節約了運營成本。當然,聯合高校等教育機構積極推進和加大融資租賃公司的全員培訓工作也十分迫切。二是新公司在籌備初期,頂層設計至關重要。銀行貸款給租賃公司一般要看租賃公司的背景,中小租賃公司本身沒有很大的行業背景,也不具備很強的信用等級,如果企業業務定位在開發實力強的企業理財租賃業務,或與業績好的租賃公司的優質租賃資產做轉租賃業務,受讓他們的債權等,或憑融資租賃牌照開展無風險中間業務,中小租賃公司則可以借雞生蛋,嫁接信用,利用這些優質項目去叩開銀行大門,迅速做大企業。三是中小融資租賃公司是租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開展專業孵化工作也十分重要。關注中小融資租賃公司發展的中國融資租賃創新服務基地將應運而生,在頂層設計、風險控制、稅收籌劃、制度建設、管理及業務模式創新、租賃資產交易、通道業務等交易結構培訓將系列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系、大型企業系根據各自的優勢,已經幾乎占滿了航運的各個角落,中小型融資租賃公司想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能也無法復制前兩者的成功經驗,一定要盡量避免產生過多的逾期和壞賬,否則就會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首先會難以在銀行等融資渠道中得到資金,隨之會導致人才的流失,公司運轉也會從有序轉至無序狀態,從而阻礙公司的發展腳步,甚至會讓公司陷入死局。最后,如果把融資租賃公司的收益稱為硬實力,那么公司所從事行業的專業性、對地域和客戶的把控能力和服務意識就是軟實力,只有軟硬實力兼具,才能夠讓公司有一個可持續性的穩定發展。
如此看來,融資租賃業確實應該多一些理性,盲目跟風會導致企業陷入被動。
俞開琪:的確如此。近幾年,經營散貨船的船東日子尤其難過,大批中小船東和船企接連“倒下”。融資租賃企業需要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幾年前,散貨船訂購高峰期,恰逢國內融資租賃業發展初期,由于對航運周期的判斷失誤,大量“熱錢”一股腦投資進來。因為造船周期較長,又出現了多年不遇的市場低迷,
BDI屢創新低,坐等回報的投資者們才回過神來,無力回天之時,已經交船的,只能賣船草草收尾。正在建造中的,只能眼巴巴望著斥巨資買來的船舶逐漸貶值。那些沒有在高位進入航運融資租賃市場,卻又躍躍欲試的公司目前情況不錯,他們普遍認為目前標的物已經在歷史最低點,如果客戶愿意在此時可以抄底進入,這個時候的項目還是能夠得到支持的。這時候的租賃公司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融資租賃公司要利用更多的時間去認識這個行業,反過來,這個行業也需要更多地去了解融資租賃行業。
中小融資租賃企業是否也有成功的案例?
俞開琪:當然有,遠東租賃便是目前中小企業中最成功的典范。遠東租賃初到上海只是一支二十人左右的團隊,一年半之內也處于虧損狀態。因此今天的中小租賃公司空置不足為奇,只要勇于創新,相信會脫穎而出。遠東租賃的一大優點,便是靈活。因其主要客戶為國內的中小船東,很接“地氣”,在處理市場波動上也更為靈活。以他們在散貨船上的投資為例,能夠更清晰看出他們的思路。在散貨船領域大熱的時候,他們對散貨船的持有量較大。散貨船領域進入嚴冬之時,他們選擇優質的船隊繼續自己運營,剩下的則出售資產,以保證現金流的正常供給。
融資租賃業未來前景怎樣?
俞開琪:從國際市場看,融資租賃已經成為繼銀行信貸、證券之后的第三大金融工具,世界成熟融資租賃市場的滲透率平均在15%—30%之間,而我國船舶融資租賃市場滲透率約為1.6%,這說明融資租賃市場在未來尚有空間。但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我們希望所有的融資租賃公司能夠“活起來”,但相信未來還是會發生一輪洗牌與整合。我認為,在吸取了散貨領域的教訓后,目前細分市場的特種船市場更容易得到融資租賃公司的青睞,隨著中國乃至國際市場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會產生更多的細分領域,這些對中小融資租賃公司而言都是機會。但是,這需要中小融資租賃公司盡快提升自己的實力,要對標國際化,不斷加強與外國企業合作,在服務、語言交流的暢通性、法制的健全程度上要盡快彌補短板。
融資租賃公司未來是否能夠對中小民營企業敞開懷抱?
俞開琪:一些中小型船東和船廠在融資時,總是抱怨融資太難,不是共和國的兒子,不被待見。但我認為,打鐵還需自身硬。舉個例子,一些船廠的整體信用度不高,經營方式陳舊、技術相對落后,尤其對風險管控能力不足。而這對以尋求利益為核心的融資租賃公司來講,并不是好的選擇。而這在這一點上,融資租賃公司并不是因為是國企背景才進行合作,一些民企也是能夠得到機會的。上港租賃集團的這一特點比較鮮明。上港集團成立上港租賃之初,在滿足自己的基建融資外,也在小船領域嶄露頭角,效果也不錯,值得學習。
來源:中國船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