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政府正式印發了《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實施意見》,圍繞著“六個著力”“五個堅持”和“四個目標”,提出了27項重點任務。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鳴波表示,該《實施意見》相當于上海今后5~10年工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同時,也是國內第一份聚焦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動方案。
以高端化為發展突破方向 實現提質增效總體目標
近年來,國內工業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上海也難獨善其身。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4.3%,屬多年罕見。據專家分析,上海制造業今年仍將處于筑底階段,2017年有望企穩并逐漸回升,而上海制造業產值如何守住占全市GDP比重不低于25%的“底線”,任務確實十分艱巨。根據相關規劃,“十三五”期間上海市GDP年均增長率為6.5%,到202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需達到3.8萬億元,而目前尚為3.3萬億元,差距約為5000億元。在此次出臺的《實施意見》中,對制造業去產能、去庫存著墨不多,高端突破、提質增效則是論述重點。根據《實施意見》,創新和高端化將成為上海制造業實現新突破的主要方向。
《實施意見》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工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是上海服務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力軍之一。上海市將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產業技術創新為根本途徑,以產業政策系統集成為基本保障,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優化供給結構,著力補齊創新短板,著力推進供需協同,著力降低企業成本,著力優化要素配置,著力深化制度改革,努力破解制約工業創新轉型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釋放區縣、園區和各種所有制企業發展工業的動力和活力,加快形成工業發展新動能,提升工業供給質量和效益。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上海市對推進工業供應側結構性改革制定了“五個堅持”的原則:一是堅持高端發展,即堅持走創新供給、標準引領、品牌發展、質量為先、集群集約、智能升級的高端發展之路,引導增量、優化存量、主動減量。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上海產品質量,重塑上海工業品牌,推動工業結構向更高端邁進。二是堅持創新驅動,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源鏈,加強技術創新、精品創造、品牌創建和標準創制,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加大工業項目投資審批、財稅分配等制度創新力度,釋放工業發展新動能。三是堅持供需協同,即兼顧當前與長遠,注重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進一步發揮重點行業和重點項目有效投資需求的拉動作用,拓展市場應用空間,實現工業發展向更優質量和更高效率的供需平衡躍升。四是堅持精準施策,即聚焦重點行業、重點區縣、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重點產品,精準發力,分類施策,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落地上下功夫,在精準服務上見實效,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五是堅持合力推進,即完善重大工業項目統籌協調機制,強化產業、規劃、土地、財稅、金融、環保、價格等政策之間的部門協同,強化市與區縣對重大項目信息、要素和政策的聯動,形成推進合力。
根據該《實施意見》,到2020年,上海市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要取得實質性成效,努力形成高質量、可持續、有活力的工業發展新格局。其“四個目標”分別為:工業規模和比重保持合理區間——2020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左右;工業供給結構顯著優化——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高,形成一批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和市場潛力大的工業精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加快涌現,落后產能退出機制更加順暢;工業供給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高,工業園區單位土地產出效率大幅提升,制造業質量競爭力保持全國領先,工業發展效益保持全國前列;工業供給動力和活力更大釋放——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回歸合理,存量用地盤活用于發展工業的力度加大,工業創新發展動力持續提升,與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制度和政策支持體系更加健全和協調。
強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裝備制造業再遇良機
在該《實施意見》中,依據“六個著力”“五個堅持”和“四個目標”,上海市首次對制造業領域“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提出了27項重點任務,其中多數與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相關。目前已經得到具體量化的有:實施1000項工業精品創造計劃,包括300項高端裝備的自主突破、300項新一代信息技術成果產業化、200項新材料首批次應用、200項消費品改善供給;建造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帶動1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每年支持100家以上重點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進行技術改造;啟動50個左右重點區域結構調整,實現若干重點行業整體調整,完成結構調整項目約3500項,騰出土地約4千萬平方米,節約能耗約200萬噸標準煤。
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宏觀戰略命題,上海制定該《實施意見》,旨在突出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主戰場地位,防止出現工業產業空心化問題,所提出的重點任務中有多項內容涉及裝備制造業,這將為上海船舶工業帶來良好的政策機遇,值得重點關注。例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國制造2025”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海市將聚焦智能制造、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等重點領域,加強產業部門與科技部門對接,加快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項目,優化項目推進機制和政策支持方式,盡快實現批量化生產和應用。再例如,為了推進工業創新平臺建設,上海市將爭取在智能制造、核電等領域創建10家左右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數據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支持一批企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化創新基地。加快推進重型燃氣輪機試驗驗證中心、機器人測試和評定中心、海上
風電檢測中心、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盡快形成平臺服務能力。此外,為推進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融合創新,上海市還將高起點實施智能制造發展應用計劃,推進軟硬一體、網絡互聯、平臺支撐、數據驅動、應用示范“五位一體”的融合創新。同時,該市將推動企業建設示范性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實施智能化改造,推進企業建設產品數據采集、智慧識別、實時定位、遠程監控和在線診斷等智能服務平臺。
制度創新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對于上海制造業而言,降低制度成本十分必要。為此,《實施意見》提出,要利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平臺,研究推出一批“工業改革創新事項”,使上海自貿區成為實體經濟制度創新的高地。《實施意見》還提出,要謀劃一批中央企業與上海市深化產業合作,鼓勵企業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支持重點企業開展國際工程總承包,推動產品、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上海市擬議中的政策還包括放寬工業準入、建設工業預警體系、推動工業企業跨國并購及融資等。依照上海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安排,《實施意見》特別要求上海制造業能用足、用好政策,抓住機遇,加強產業鏈、創新鏈的對接,發揮好市場和政府的優勢作用,在財政科技投入聯動與統籌、普惠稅制、新型產業技術研發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探索。《實施意見》還明確了加強統籌協調、強化督促考核和優化發展環境等3項保障措施。這些新的政策措施與上海船舶工業及其相關企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存在著很多的契合點,需要及早進行研究和把握。
自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產業格局加速重構,制造業成為國際經濟競爭中的新焦點。一方面,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重振制造業的戰略;另一方面,墨西哥、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加快承接產業和資本轉移,這對上海工業形成了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工業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轉型升級日益緊迫。國家當前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新型戰略,也要求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新跨越。作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上海有條件、有基礎、更有責任大力發展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在內的先進制造業。《實施意見》的發布體現出上海市有關決策部門對此達成的共識。而對上海船舶工業而言,必須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我國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進程中繼續發揮重要的先鋒作用。
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