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審查程序后,美國海軍宣布斥資近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0.2億元)拆解已經退役的全球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去年,美國海軍發布了關于如何處理退役航母的分析報告,在選擇最佳處理方案之前啟動了必要的環境分析。
美國海軍認為,“企業”號航母需要按計劃進行拆除作業,以減少閑置艦艇數量,消除為維護“企業”號處于安全配載狀態相關的成本,并以環保方式處理遺留的放射性和危險廢物。
據了解,“企業”號是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于1961年開始服役,2017年正式退役。服役期間,“企業”號一直是美國海軍軍事力量的象征,這不僅是因為其體型龐大,還因為該艦艇作為現代海軍核心的開創性地位,包括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參與早期太空計劃等,它在數次重大國際事件中都發揮了作用。“企業”號退役是美國海軍首次處理大型核動力艦艇,該項目將為美國海軍如何處理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退役問題開創先例。
在拆解的第一階段,美國海軍對“企業”號四個加固艙室內的八個核反應堆進行了處理,并將核燃料從反應堆中移除,但從那時起,該艦一直停靠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目前,工人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和檢查航母,使其不會發生泄漏、油漆脫落等問題。
十多年來,美國海軍一直在探索如何處理核艦隊的退役問題。今年6月30日,美國海軍發布了一份長達976頁的報告,題為《處置退役、卸除燃料的前企業號(CVN 65)及其相關海軍核反應堆廠的最終環境影響聲明/海外環境影響聲明》。該報告詳細介紹了幾種替代方案,包括繼續保留該艦;利用商業船廠拆除多達三分之二的艦體,保留推進艙和核反應堆,并將其送至美國海軍公共船廠——普吉特灣海軍船廠(PSNS)核中間維護設施(IMF)進行最終處置。
據悉,該報告還提出了另一種替代方案,即由商業船廠完全拆解艦體,并將核反應堆及其相關部件打包,送至具備許可證的相關設施進行處置。根據預測,拆卸的八個去燃料核反應堆及其相關部件需要幾百個小型集裝箱進行運輸。報告還指出了處理放射性物質的其他項目,如退役發電廠、拆解裝有去燃料核反應堆的美國陸軍駁船“Sturis”,以及拆解常規運輸船。
基于五個關鍵因素,美國海軍決定選擇完全商業化方案作為首選方案。最重要的是,由于海軍公共船廠的繁重工作量,與私營商業船廠簽訂合同是最理想的選擇。美國海軍的結論是,由于艦隊作戰節奏加快和容量不足,公共船廠面臨巨大壓力,其主要任務是為作戰艦隊提供服務。
報告指出:“利用商業船廠處置前企業號對美國海軍有利,并允許PSNS和IMF將有限的公共船廠基礎設施和勞動力優先用于現役艦隊維護。”
其他原因集中在成本、拆船所需時間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在成本方面,考慮到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以安全和環保方式維護該艦艇每年將花費1000萬美元,拆解后預計將節省大量成本。若選擇由商業船廠部分拆解,再由PSNS和IMF進行最終處置,將花費11億至13億美元,需要15年才能完成。美國海軍預計,與私營商業船廠簽訂拆解合同的成本在5.54億至6.9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9.7億元至49.8億元)之間,預計將耗時5年。
根據報告,商業拆解預計將耗時更短、成本更低。如果美國海軍繼續按計劃進行拆除作業,“企業”號將從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拖到弗吉尼亞州、得克薩斯州或阿拉巴馬州的授權商業船廠進行拆解。美國海軍負責全程管理。
最終報告發布后,美國海軍需提供為期30天的公眾咨詢期。隨后,美國海軍將最終選定船廠,以拆解這艘歷史悠久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