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上未交付民用船舶,且無新接民用船舶訂單、無已開工在建民用船舶的;兩年以上未交付民用船舶,且無新接民用船舶訂單的;已停產,并宣布破產或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的《船舶行業規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就以上撤銷公告的9大考核指標指出,一旦船企出現以上情況之一者,將撤銷其規范企業公告,也就是說船企將被摘掉“白名單”的頭銜。盡管其他各條都是從規范層面提出要求,但上述3條考驗的卻是船企的真本領,一切以接單、交船為中心,正所謂“業績才是硬道理”。
自船企“白名單”公布后,業內眾說紛紜,有人將其誤讀為企業的“免死金牌”,以此認為“白名單”企業可以獲得國家政策重點扶持,在融資、信貸方面享有特殊待遇。實則不然,從一定程度上說,船企“白名單”可以為國家和地方在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依據,引導社會資源向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集中,但是,“白名單”并非一紙“護身符”,實則只是一塊“敲門磚”,其意義在于表明入圍企業在生產設施、設備,技術創新和產品要求,質量保證體系,安全生產、節能環保、職業健康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實力名副其實,具備了進入行業門檻的硬性指標要求,具有較高的可信任度,沒有劣跡、偷稅漏稅、交不了船等行為,是國家承認的“優企”。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夠進入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的船企,在我國船舶工業企業中均屬佼佼者。相對而言,“白名單”船企可能贏得較多的接單機會,可在與船東合作的過程中掙得一定的印象分,但絕非享有特殊待遇或者融資特權。事實上,商業性及政策性銀行本身都有一份自己的“白名單”,即使作為“白名單”船企,金融機構更多考量的是船企的經營風險、資金流、接單能力、還款來源等,一旦企業在任一環節出現風吹草動,銀行的敏感神經就會被觸發。這一點,對于去年入圍《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的海工企業同樣適用。因此,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船企的首要任務是要讓企業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在此前提下,才能爭取活得更好、更強。要快馬加鞭補短板、重創新,進一步加大引導國際市場新需求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產品的研發投入力度。比如,針對集裝箱船進一步大型化,新能源運輸船、新能源動力船需求繼續增加以及特種船舶、超大型節能低碳干散貨船的潛在需求不斷被挖掘等情況,投入技術大力研發超節能、低排放、高智能產品,以有效供給來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同時,船企要高度重視國內一些倒閉船廠手持訂單的轉換工作,確保這些有真實需求的訂單不流失到國外船廠,為企業贏得充足有效的“存糧”。
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弱者出局、強者更強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在船市大洗牌階段,每家船企都是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其經營接單方針、企業運作方式均由該企業管理層決定,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廣大船舶及海工企業只有自律自強,將進入“白名單”作為一種全面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平臺,加強風險防范意識,練就一身銅墻鐵壁的真功夫,才能以更好的品牌及更強的實力來逐浪國際船舶市場。
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