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船舶市場復蘇緩慢、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船廠、船東和金融機構都將目光聚焦于風險,一方面“有單不敢接、不能接”,另一方面商業融資渠道普遍收窄,融資條件更加嚴苛。在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形勢下,信用保險對船舶市場的支持作用將日益顯著。
當前,全球船舶市場復蘇緩慢、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船廠、船東和金融機構都將目光聚焦于風險,一方面“有單不敢接、不能接”,另一方面商業融資渠道普遍收窄,融資條件更加嚴苛。在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形勢下,信用保險對船舶市場的支持作用將日益顯著。
方法之一:助融資燙平市場波動
船舶行業具有資金密集、產品單體價值高的特點。在世界經濟回暖尚不明朗的情況下,銀行對船舶貸款持謹慎態度,對船企授信的要求相應提高,審批更加嚴格,對船企來說融資難度有所增加。與此同時,對于在建船舶來說,船東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按合同約定接船,也要依據當下市場環境。業內專家對此表示,利用好信用保險,船廠可以防范市場風險,解決“融資難”問題。
從市場發展情況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船舶交付前的付款節點保證了船廠良好的資金流動性。但危機爆發之后,訂單量和新船價格的下降,使得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節點減少,尾款比例提高,加大了船廠的風險。前期預付款額度低,甚至60%以上的付款比例都留在了交船節點上,一旦發生違約,船廠將陷入被動境地。因此,船東、船廠對信用保險均有強烈需求。
2014年年底,福建省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馬尾造船廠”)與挪威船東簽署1艘105米潛海支持船造船合同,造價近1億美元,船舶計劃在新加坡運營。為有效規避風險,2015年年底馬尾造船廠向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福建分公司尋求支持。收到投保申請后,該公司依托完善的海外資信渠道從多個維度對船東資質、行業前景、承租方經營運作情況以及相關國別的政治風險等進行了全面評估,提出風險管理建議,同時為該項目出具了買方違約保險單,保險金額約為9000萬美元,用于規避船舶建造過程中由商業風險及政治風險導致的船東付款違約風險,從而解除了馬尾造船廠對收匯安全的后顧之憂。在辦理相關賠款權益轉讓后,馬尾造船廠順利地獲得了銀行融資,緩解了船舶建造過程中的資金壓力。
據了解,盡管今年國內新船訂單較少,新承保的船舶海工業務規模有所下降,但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船舶和海工產品依舊是信用保險的重點支持方向,進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者,也仍是信用保險的主要支持對象。“2014年以后,在緊盯市場波動的基礎上,我們開始對承保對象作一些變動。一方面,更全面地判斷船東資金來源和租約合同;另一方面,更關注船廠的建造資質和產品分類,船廠‘白名單’成為重要的考量標準。”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遼寧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信保可以通過出口買方信貸保險、海外租賃保險等產品,與銀行、租賃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承擔信用風險,從而幫助船東解決融資難題、促進船廠順利交船。
可見,信用保險既解決了買賣雙方的資金問題,也燙平了經濟變化給船舶市場帶來的波動,在積極支持國內船廠承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訂單的同時對于船東的信用等級、下單產品的使用方向等嚴格把控,以便更好地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規避投機船東,避免其因“賭”亂市。
方法之二:脫困境 政策機構發力
商業性金融機構受到資本金、杠桿率、流動性、風險撥備等因素制約,普遍呈現順周期性發展的特點,尤其在緊縮期,更是“節衣縮食”。受目前船舶海工市場低迷的影響,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船舶海工項目的融資條件日益嚴格,船廠接單難、交船難、融資難,船東找租約難、找資金難已成普遍現象。要破除這些難題,穩定渡過難關,船廠和船東對信用保險的需求日趨旺盛。而對于政策性金融機構而言,越是市場走低,越是要主動作為,幫助船廠解決問題、脫離困境,為船舶、海工行業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持,推動船舶工業健康、持續發展。
據了解,信用保險是國際通行的貿易促進手段,可以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收匯風險保障和融資支持,具有政府投入小、撬動作用大、政策效應明顯等獨特優勢。國家對出口信用保險高度重視。2016年5月5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其中第一條就要求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進一步降低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費率,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抓緊評估和支持一批中長期險項目。國內船廠對信用保險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國內某船廠負責人表示,裝備制造是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行業競爭不僅表現在品牌、技術、質量、價格和服務上,付款條件和融資安排也是談判的重要籌碼。隨著中國制造業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船舶制造企業已進入“走出去”挑戰國際行業巨頭的時代,需要更多地借助信用保險工具,提升國際競爭力。
信用保險為船廠“護航”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幫助船廠承接優質訂單,在船廠和船東簽署建造合同前的談判階段,幫助船廠對船東進行資信情況分析,對合同條款進行把關,對項目風險進行預判,為船廠提供風險防范和承保方案建議,從而幫助船廠篩選優質船東和優質項目。其次是對于已承保的項目,如果船東合理要求延遲交船,經船東和船廠協商一致,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信用保險機構將盡可能對保單進行展期,幫助船廠規避相關風險。最后,對于風險確實發生的項目,信用保險機構將按照保單約定積極進行理賠和追償,有效彌補船廠的損失。
方法之三:攢經驗 強化風險識別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船舶工業要積極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其中,船舶企業除了要研發、建造高技術產品,掌握核心技術,建立創新驅動的盈利模式,還應進一步加強與信用保險機構的合作。例如,與保險人及時全面地溝通項目等相關信息;主動了解融資、租約情況;在投保期間,嚴格按照保單約定履行被保險人義務;關注項目風險異動并及時通報。
中國信保遼寧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市場低迷期,船廠要將目光從自身擴展到船東和金融機構。不關注船東的資金來源,不了解所建造的產品適合用途,就簽下訂單,是船廠極易犯的錯誤,后果就是增加自身的風險。只有調查清楚船東的融資方式、信用風險水平及產品的租約意向等,才能在談判中掌握主動權,更明確地判斷訂單。獲知產品的定制性是否明顯,船東對于產品的租約意識是否強烈,是否已經將租約落實等信息,上述種種均可加重談判的砝碼,船廠在建造價格上的話語權會大一些,也會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自身的利益。
一旦產生糾紛,后期保障將缺失。業內專家表示,如果不是有效訂單,船廠的風險幾率將大大提升,糾紛的出現也會拖累船廠的資金鏈,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為了更好地帶動中國的技術、標準、裝備扎根海外,船廠、船東和金融機構應攜手加強風險識別和管理能力,通過風險共擔實現共渡難關。一方面,各相關方應對行業周期、潛在風險能夠作出更深入、更準確的預判,才能對市場變化和突發事件能夠進行更快速、更有效的反應。例如,船廠或船東應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提高市場敏感度,靈活應對行情變化;合同涉及方應公平公正簽署條款,盡量降低風險;保險公司要積極完善保后管理,及時監控市場,觀察船東、船廠的股票走勢、財務狀況等動態。另一方面,船廠、船東和金融機構需要積極承擔相應責任,通過共擔風險尋找解決方案,從而建立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合作關系。理論上,首付越多,風險就越低。但信保風險評估維度是動態的,尤其是市場形勢因素的不可控。因此,船廠要按時履行建造合同,船東要積極找租約、積極接船,金融機構要努力解決融資問題。如果只把糾紛之擔單純地推給一方,將破壞多方合作的基礎,凸顯問題的嚴重性。
“十三五”期間,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建設海洋強國,中國信保將繼續支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船型,對節能環保、自主設計以及細分市場需求較強的船舶項目予以政策傾斜,支持范圍也將從三大主流船型擴展到多個細分市場,如化學品船、挖泥船、瀝青船以及自升式及半潛式鉆井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FLNG)、海工輔助船等市場。
來自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