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現新進展


    經歷了兩年的波折,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和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關于“華龍一號”技術的完全融合仍舊未能完全實現。在停頓了數月后,近期又出現了新的進展。

    8月3日,中核通過官方微信發布消息稱,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國防科工局等四部委共同見證下,“華龍一號”技術融合高級專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中核集團華龍一號融合方案獲絕大多數專家支持。

    中核表示,這一評審,為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龍國際)執行技術融合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標志著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加快推進國內外華龍一號項目核準創造了良好條件。

    “華龍一號”技術融合高級專家評審會在7月21日-22日就已經召開。十多天后,這一消息被中核單方面宣布。本次評審會,由華龍國際組織實施,與會專家由華龍國際和有關部門推薦。專家組經過質詢和閉門討論等環節,按照討論確定的評審原則,對兩集團推薦方案進行打分投票。

    投票結果顯示,中核推薦的“華龍一號”融合技術方案獲得了絕大多數專家的支持。14名專家支持中核技術方案,3名專家支持中廣核技術方案,3名專家持中立態度。

    2014年8月,在國家能源局的撮合下,中核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兩種技術進行合并,統稱為“華龍一號”,被稱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

    雖然中核和中廣核在國內已經開始建設“華龍一號”技術的示范項目,但實際上,兩家公司的技術設計版本各有不同。目前最主要差別就在于安全系統配置上,中核采用兩個能動安全系列加一個非能動安全設計,而中廣核則為三個獨立的能動安全系列。

    為了繼續融合與發展“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統一管理并實施技術、品牌、知識產權等相關資產在國內外的經營,推動“華龍一號”成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主力品牌,2015年12月30日,中核、中廣核簽署協議共同成立華龍國際。

    今年3月17日,華龍國際正式在北京掛牌,注冊資本為5億元人民幣,中核和中廣核各占50%的股權,主要任務就是將兩家技術設計方案實現進一步融合,實現“一個華龍,一面旗幟”的目標。但在華龍國際成立后的幾個月中,并無進一步的消息。

    2016年上半年,在國家能源局的主持下,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和華龍國際已經開展了多輪溝通。對于安全系統配置這一最大的分歧,最終決定通過獨立專家評議的方式解決。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此次評審會的結果,會促進華龍一號融合技術方案往前邁進一步,但并不意味著融合的最終結果就是采取中核的方案,接下來,兩家公司還將繼續討論和磨合,最終方案到底如何,還需要國家上層部門決定。

    中核表示,其主張的華龍一號融合技術方案以“177堆芯”和“能動加非能動”安全系統為標志性設計,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它涵蓋了設計、燃料、設備、建造、運行、維護等領域,以及三代核電專用軟件等,規避了違反技轉協議的風險,不受西方國家核技術出口管制限制。

    在中核看來,“二列能動+非能動”安全系統配置是針對“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采用多重冗余和多樣化設計,體現了先進的安全理念,與中廣核的“三列能動”安全系統設計相比,在很好的平衡經濟性與安全性的同時,還可以抵御類似“福島核事故”的超設計基準事故。“三列能動”安全系統設計不僅降低了經濟性,而且缺乏應對類似“福島核事故”情況的有效措施。

    來源:界面新聞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