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船舶出口協會(JSEA)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日本船企承接出口船訂單共計39艘、86.6萬修正總噸,按修正總噸計,同比下降近82.5%。其中,6月的訂單量為4艘、7.5萬修正總噸,按修正總噸計,同比下降96.5%。
從船型看,日本船企今年1~6月承接的出口船訂單包括26艘散貨船、7艘油船、6艘液化石油氣(LPG)船。其中,6月的訂單為2艘靈便型散貨船和2艘巴拿馬型散貨船。
日本船企今年1~6月的出口船完工量為177艘、367萬修正總噸,按修正總噸計,同比增長27.9%。其中,6月的完工量為22艘、50.9萬修正總噸,按修正總噸計,同比增長39.5%。
截至6月底,日本船企手持出口船訂單為716艘、1706萬修正總噸,按修正總噸計,同比增加約26.4%。其中,有196艘、423萬修正總噸新船計劃在2016財年交付,交付期為2017、2018、2019和2020財年的船舶分別有227艘、522萬修正總噸,156艘、435萬修正總噸,77艘、194萬修正總噸,11艘、30.6萬修正總噸。
隨著全球造船市場復蘇乏力、日元逐步升值,日本造船業的好日子似乎即將結束。未來,日本船企或將面臨困境。從上述數字看,新船訂單量的萎縮程度甚至超過了韓國船企,相比之下,中國船企憑借技術和價格優勢,接獲了越來越多的散貨船訂單,在中日韓三國中表現最好。據了解,今年日本船企接獲的新船訂單中,散貨船比例為21%,而中國船企的比例高達83%。
可見,日元的不斷升值給日本造船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受此影響,日本船企今年交付新船所獲得的尾款比例不高,一些船企在日元貶值時所簽訂的盈利訂單也可能因日元升值而導致虧損。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日本船企手持訂單量較為合理,但在新造船價格不斷探底的情況下,日元的持續走強可能會減弱其市場競爭力,不利于行業的恢復。
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