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供給側改革 助力修船業做強

    航運業不景氣、船東財務吃緊以及營運船舶年輕化,使得修船市場的低迷成為一種“常態”,制約了我國修船業的發展。但是,正在實施的海洋強國、“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又在推動航運業深度調整的同時,為修船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在當前這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特殊歷史時期,修船業需借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發展。

    我國修船業積累的矛盾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的理念和手段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大幅上升的勞動力成本,使成本的比較優勢正逐漸弱化甚至消失;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落后的修船工藝和技術已經產生了與時代不協調、不匹配的問題;管理創新的成果持續涌現,但探索新型修船管理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將供給側改革作為貫穿修船業轉型升級的一條主線,才能鞏固我國修船企業在國際修船市場上的地位和引領行業發展的優勢。

    推進供給側改革,修船業應從何處著手?應真正做到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修船市場的供需不平衡,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所致,實質原因則是產能過剩狀態長期得不到改善。其中,大量無效和低端產能的存在,對修船市場的平穩和健康發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改變這種狀況,無疑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有力的措施: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政府應鼓勵引導兼并重組,營造更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行業須主動實施并深入推進拆解老齡浮塢、控制新塢投產、限制造轉修等供給側改革。

    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是修船業供給側改革的另一著力點。目前,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修理和改裝方面,我國很多修船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還扮演跟隨者的角色,甚至有些領域尚未涉足。比如,有的企業取得了海洋工程裝備改裝的不俗業績,但業務缺乏連續性;有的企業吹響了進軍郵輪改裝領域的“號角”,但技術實力、管理能力還不足以使其在這一細分市場站穩腳跟。轉變傳統修船經營思維,不盲目依靠產值、規模取勝,是未來修船企業樹立品牌、獲得效益的根本途徑。找準定位和方向,堅持向中高端產品市場邁進,就有希望走出競爭慘烈的“紅海”。

    推進修船業供給側改革,還要大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勞動和資本等各要素投入之外純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增長,一般包括技術效率、技術進步和配置效率等方面。這對修船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必須更加關注科技、管理、質量等要素在提升效益中的作用,增加其對企業發展的貢獻。一些修船企業逐漸在綠色修船技術、高效智能修船工藝、“互聯網+修船”等方面進行嘗試,為增強發展新動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不過,修船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能脫離現有基礎,比如用工模式、勞動者素質、管理方式、技術投入和產出比等。因此,這項工作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腳踏實地、真抓實干。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面對平淡的修船市場,修船業全面轉型的改革拖不得、等不起。把供給側改革作為修船業共同的愿景,才能跟上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勢,才能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修船業落實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不僅需要更多的智慧和魄力,也需要齊心協力,團結協作,遵循規律,改革創新。相信在行業上下共同努力下,修船業必定能夠保持自身的平穩健康發展,為國家船舶工業和海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中國船舶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