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號到“向陽紅01”號,我國邁入了科考船建造更迭期。作為我國目前最先進的科考船,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向陽紅01”號正式下水。依托國際領先的科技裝備,“向陽紅01”船將助力我國科考走向深藍,為大洋科考提供有力支撐,成為我國遠洋科學綜合考察的排頭兵。
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號”為母型船進行設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和改進的“向陽紅01”船,將于2016年交付。屆時,“向陽紅01”船將為國家急需解決的海洋資源、能源、減輕自然災害等重大海洋科技問題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同時,將推動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重大海洋研究計劃,增強我國海洋科技在國際海洋研究中的影響。
基于“科學”號進行優化
近年來,我國船舶制造業發展速度很快,海洋科考船也進入了建造的“井噴期”。以“科學”號為代表拉開了我國科考船更新換代的序幕。
“在‘科學’號的基礎上,‘向陽紅01’進行了局部優化。比如調查設備操控支撐系統進行了優化,提高了作業效率和安全性;改進了升降鰭板技術方案,保證了可靠性;提高了多道地震系統探測能力;增加萬米單波束測深儀;網絡系統實現雙網分離,采用獨立的科考網絡等。”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船舶管理中心主任李朗告訴記者,“‘向陽紅01’具備進行高精度、長周期的深遠海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等綜合海洋環境觀測、探測以及取樣和現場分析的能力。目前,‘向陽紅01’是國內最先進的科考船,船上的調查設備約占船舶總投資的1/3。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科考船將越來越先進。”
填補大洋科考船舶缺口
“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我國曾經歷過一次科考船的建造高峰期。當時甚至建造了‘向陽紅10’、‘向陽紅05’等萬噸級科考船,以及目前仍在使用的‘向陽紅09’、‘向陽紅14’等知名的遠洋調查‘功勛船’。這些‘向陽紅’序列科考船隸屬于國家海洋局,見證了我國科考船歷史上的一段輝煌期,至今未被超越。”李朗表示,“‘向陽紅01’船的命名,體現出國家對我國科考事業的重視,是新一次科考船建造高峰期的前奏,希望再創我國科考事業的輝煌。”
作為我國科考船更新換代后的第一批代表性船舶,“向陽紅01”的建造體現出國家從近海走向遠海的戰略布局。“一直以來,老舊船舶面臨淘汰,新建船舶出現缺口,我國科考船長期處于青黃不接的斷檔期。隨著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我國對遠洋科考船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李朗告訴記者,“在大的環境和形勢下,‘向陽紅01’的建造也是大勢所趨。一般來說,一艘科考船的建造需要經過項目申請、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船廠招標、設備采購、設計院詳細設計、中國船級社審圖、船廠生產設計、施工等多個步驟,程序復雜的同時,審批過程也較為漫長。‘向陽紅01’于2012年下半年通過審批,2013年6月開工建造,預計2016年初交付,整個建造周期大約用了3年多的時間,建造速度相對較快。”
打造海洋開發“先鋒部隊”
記者了解到,根據船舶的大小可以將科考船大致分為四個等級,幾十噸的船舶為近岸調查船,幾百噸的船舶為近海調查船,1000噸以上的船舶可在遠海進行科考,像“向陽紅01”這種4000——5000噸的船舶為全球級,除了沒有破冰功能之外,“向陽紅01”可以到達全球所有海區。用李朗的話說,作為一艘滿足深海海洋科學多學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現代化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是國家重器,可以進行全球大洋環境、資源的綜合調查研究。
“隨著船舶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要面臨的不僅是海洋裝備的更新換代,同時也要提高船舶管理水平,建立專業的技術隊伍。”李朗告訴記者,“‘向陽紅01’的技術水平和調查能力已經達到國際海洋綜合考察船先進水平,可以為國家深海及洋區的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提供海上移動實驗室和試驗平臺。在進行任何海上活動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海洋環境,比如企業在開發油田之前,需要‘向陽紅01’這樣的先鋒部隊進行調查,為后期詳細勘探和產業開發奠定基礎。”
來自青島財經網-青島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