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組確定近一年后,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下稱中遠海運)以造修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為主的裝備制造業務的整合進程,受到市場關注。
中遠海運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下稱中遠集團)與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下稱中海集團)兩大央企重組而來,已于今年2月掛牌。中遠海運依托所屬上市公司規劃了集裝箱航運、港口碼頭、油氣運輸以及以租賃業務為核心的綜合航運金融四大業務板塊的整合方案。
《華爾街日報》10月6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計劃在明年年初前,將把11處造船廠合并為一家實體。如該船廠合并成行,新成立的企業將成為中國第三大造船實體;另外兩家最大的造船企業分別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上述合并交易將為中國兩家最大造船廠的合并計劃提供樣本。
中遠集團擁有6處造船廠,中海集團擁有5處造船廠,中遠集團還與日本川崎重工業成立了兩家合資造船廠;不過,尚不清楚上述兩家合資造船廠是否涉及合并交易。
中遠海運的造修船業務包括中遠集團的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遠船務)、中遠造船工業公司(下稱中遠造船)以及中海集團的中海工業有限公司(下稱中海工業)。
上述三家公司主要從事造船、海工、修理改裝、配套等業務,合計擁有造船產能1155萬載重噸/年,修船產能1500艘/年,年可完工交付海工產品20個。
8月中旬,中遠海運召開工業板塊重組整合現場啟動會,成立工業板塊重組整合項目制定方案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9月12日,整合管理辦公室正式提交《工業板塊業務整合總體建議方案》,建議將中遠造船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整合平臺;將原中遠集團所持的中遠投資(新加坡)公司、中遠船務股權及原中海集團持有的中海工業股權,劃轉至新的中遠造船公司;同時,新的中遠造船公司將以現金收購中海工業持有中海江蘇、中海長興股權。
一位機構分析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組建中遠海運的背景是國際航運市場不景氣,并且有可能長期低迷;原有兩大集團在產業鏈配置方面重合度高,同質化現象明顯,不利于形成合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目前,在中遠海運已整合的四項業務中,中國遠洋將成為全球第四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集裝箱將占全球運力規模的8%;中遠太平洋在全球控股和參股運營的碼頭數量將達到39個,泊位數達到172個;中海集運的裝箱租賃業務規模將排名世界第三;中海發展旗下的油運船隊控制運力規模則將居全球第一。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船舶工業板塊的整合延續了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重組的既定思路,即原有重疊業務整合后交由單一實體經營;同時,由于造船業的景氣度受航運業影響明顯,航運業低迷背景下對集團內造船業務進行整合梳理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壓縮過剩產能。
上述方案規劃到2017年底,工業板塊整體商船建造產能將由1205萬載重噸壓縮至1060萬載重噸;到2020年底,商船產能進一步壓縮至960萬載重噸,中海江蘇(老廠區)將關停。
“盈利依然是目前擺在船廠經營者面前的難題;通過合并,產生的協同效應將可減少原本分散的企業的營運成本。”上述分析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