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5-11-10 20:59 編輯
兩艘國產野牛艦同時現身,刷81軍旗涂裝
近日,中國海軍裝備的“野牛”大型氣墊船又有了新的消息,網友拍攝到國內某船廠內停靠的兩艘“野牛”,其龐大的身軀顯得尤為壯觀。船體的八一軍旗涂裝很引人矚目,由于視覺誤差,兩艘“野牛”看起來一大一小。
“歐洲野牛”氣墊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船舶,滿載排水量555噸。設計之初,由于其尺寸遠大于現今船塢登陸艦和兩棲攻擊艦的容納能力,不能由任何母船搭載,完全依靠本身的續航力,因此蘇聯海軍將其直接劃分為“登陸艦”。2015年7月10日,中國海軍半潛船868艦正式入列 ,成為野牛氣墊船的運載母船。
深度解讀:中國野牛氣墊艇對登陸戰意義
氣墊船可分為全墊升式和部分墊升式,購買自烏克蘭的“野牛”氣墊登陸艇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全升式氣墊登陸艇,周圍設置了柔性橡膠圍裙來約束空氣,可使艇體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騰起,與水面脫離接觸。部分墊升式氣墊船也稱為側壁式氣墊船,兩側設置了剛性側壁,艇首與艇尾為柔性橡膠圍裙,以減少空氣逃逸,利用升力鼓風機向船底充氣,通過螺旋槳或噴水推進前進,這一點與全墊升式氣墊船不一樣。側壁式的優點在于空氣流失較小,功率損失也小,圍裙的使用壽命較高,蘇聯1985年建造的側壁式氣墊船“海獅”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野牛”氣墊登陸艇設計原型是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制造的1232.2型“Zubr”,北約代號“歐洲野牛”,由位于圣彼得堡的阿爾瑪茲造船廠與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的大海造船廠負責建造。1982年,首艘“歐洲野牛”開始建造,三年后完工,首航暴露出的許多問題在第二次改進中得到了解決,1986年再次進行試航測試,兩年后通過國家驗收。“野牛”氣墊登陸艇的設計與建造始于蘇聯解體前的十年,這也是蘇聯末期為數不多的“怪物裝備”,由5臺燃氣輪機驅動3臺風扇,另外兩臺負責向下鼓風以形成空氣墊。
“野牛”全長達到57米,兩側舷寬達22米(美國海軍滿載排水量超過9000噸的“伯克”級導彈驅 逐艦的艦寬也只有20.4米),寬大的艦體賦予了“野牛”巨大的內部空間和甲板面積,最大運載能力超過130噸,典型配置為3輛40噸級的主戰坦克或8輛制式BMP2步兵戰車,如果全部用于運送人員的話,可將一個營級規模的部隊投送到500千米外的島嶼上,最大航速超過60節,適于4級海況,全艇具有良好的防核生化打擊能力。在武備方面,“野牛”氣墊登陸艇主要使用位于前甲板的兩座6管AK-630近防炮與22管火箭炮實現對陸和對海的火力覆蓋,此外還裝備了便攜式防空導彈,以對付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前甲板位置安裝了防護裝甲,可抵御班用機槍或者榴彈炮破片。
“野牛”登陸艇極大提升了蘇聯海軍的兵力投送能力, 不僅可以運送部隊進行兩棲登陸作戰,而且還可以執行掃雷、巡邏等任務,但兩棲登陸作戰仍然是其主要作戰方向,這也是氣墊登陸艇最能發揮優勢的地方。蘇聯在公開場合第確次展示1232.1“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時就引起了北約的極大關注,其最大排水量超過320噸,可以50節的航速運載超過70噸的作戰裝備,典型的登陸配置為2輛T-62型主戰坦克,坦克裝備了115毫米滑膛炮,可發射高爆反坦克彈、穿甲彈等,在搶灘登陸作戰中可提供較強的火力支援;還有一種配置為4輛PT-76兩棲坦克,可作為灘頭攻堅作戰的主力,該型坦克也是我國63式坦克的設計原型之一。“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讓歐洲國家的岸防形同虛設,配合米-8直升機構成了新的立體登陸模式,為后來氣墊登陸艇的發展樹立了標桿。
氣墊登陸艇的原理和設計最早來源于英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是氣墊船研發的鼻祖。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科 學家齊奧爾夫斯基、列夫科夫就公布了早期氣墊技術的研究成果,而英國人在20世紀50年代研制了第一種氣墊船,并成功進行了橫渡央吉利海峽的航行,耗時2個小時,這對當時的海上航運是個巨大的利好消息。氣墊船的原理有別于傳統的排水型船,可將鼓風氣流送入船底,在船體與水面之間形成氣墊,而周圍的圍裙則將氣墊約束住,從而通過風扇推動氣墊船前進。阻力減小就意味著氣墊船的航速獲得了極大提升,早期的氣墊船航速已經大于50節,“野牛”氣墊登陸艇的航速則達到60節以上,這對登陸作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除了航速優勢外,氣墊船還具有一定的越障能力,艇體被空氣墊托起,可在沼澤、淺水、河口等特殊地形上行駛,延伸了任務覆蓋面,以“野牛”為例,它可越過1.6米高的障礙或者水墻。氣墊船的特點使其非常適合于搶灘登陸、奪島作戰,尤其是在那些沒***頭、暗礁遍布的島嶼地域,全墊升氣墊船幾乎暢行無阻,甚至連布雷區也無法阻止其自由通過,優異的適航性使得全球超過70%的登陸場都可進行水平登陸,極大拓展了登陸作戰的戰術應用,因此受到各國海軍重視。
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兩款氣墊登陸艇當數蘇俄的“野牛”與美軍的水平登陸主力LCAC氣墊登陸艇。“野牛”突出了“大”的特點,是蘇俄氣墊登陸艇發展的最重要成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就開始研制全墊升氣墊船,與美軍的“由海向陸”作戰思想不同的是,蘇聯的登陸作戰體系更傾向于由陸向陸模式,從己方基地向目標登陸場挺進,不需要美式的大型船塢登陸艦與中小型氣墊登陸艇。在這個指導思想下,蘇俄的氣墊登陸艇一向都很龐大,從早期的“鸛”級到“野牛”級都屬于大型氣墊登陸艇,“野牛”級超過了500噸,達到“艦”的水平,且擁有非常強大的自衛與打擊火力、自持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己方掩護,獨立執行作戰任務。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強的氣墊登陸艇,“野牛”級問世后就受到各國軍方 的關注,雖然其功能強大,兵力投送能力強,但其造價也非常昂貴,因而限制了其大規模裝備。其實,像“野牛”級這樣數百噸重的龐然大物更像是高速輕型護衛艦,如同一種多用途海上平臺,可以攜帶海軍陸戰隊快速抵達爭端海域,比傳統的兩棲登陸艦更管用。
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氣墊登陸艇要數美軍的LCAC,其服役數量超過90艘,艇長26.8米,艇寬 14.3米,標準排水量87噸,吃水0.9米,全艇采用鋁 合金結構,動力裝置為4臺燃氣輪機,總功率達到12000馬力,艇尾2臺風扇用于推進,設計時速達到50節,續航力在200海里左右,低于蘇/俄300海里以上的投送距離,是一種典型的全墊升氣墊登陸艇。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國防部提出了新的兩棲攻擊作戰計劃,要求配屬108艘全新的百噸級氣墊登陸艇,以保證兩棲作戰有足夠的兵力投送。1984年,美軍第一艘按照要求制造的LCAC開始交付使用,兩年后形成了一定的作戰能力,在此后長達20年的時間內,LCAC一直維持著生產線,直到2001年最后一艘交付使用,此后LCAC仍然接受出口訂單,日本和韓國就裝備了與美軍同級別的LCAC氣墊登陸艇。
氣墊登陸艇的原理相對簡單,其主要技術瓶頸在于動力系統。“野牛”級配置了5臺燃氣輪機,其中3臺NX-12MV(MT-70)用于推進,2臺用于舉升,風扇采用了可變距四葉片;美軍的LCAC裝備了40B燃氣輪機,而后續改進計劃也是重點升級動力系統,比如使用TF-50型燃氣輪機,最大輸出功率增加20%以上,達到4100千瓦,持續功率提升了1000千 瓦,動力渦輪轉速達到16000轉/分,而且會更加省油。要知道,標準排水量僅為87噸的要求投送1輛M1A1主戰坦克或75噸軍用物資,因此其動力系統是非常關鍵的。
美軍的LCAC發展道路與蘇俄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蘇俄強調單艇作戰能力,配置了相對完善的對 空、對海和對陸打擊火力,可以脫離己方火力支援而單獨開展登陸作戰,因此其推出的“鸛”“野牛”排水量都達到數百噸。蘇聯登陸部隊甚至可以不需要大型兩棲登陸艦就可以完成一次戰役級別渡海登陸,尤其是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方向上,數百噸的大型氣墊登陸艇發揮的作用非常大,20艘左右的 數量可以集中定向投放,形成足夠的優勢兵力。但是,大型氣墊登陸艇不利于遠離基地進行作戰,如“野牛”這樣的大型登陸艇最大航程在300海里,不能由萬噸級的兩棲攻擊艦攜帶,只能依靠自身動力航行,這就決定了其趨向近岸海域的登陸和奪島作戰任務。
美國和蘇俄的兩棲氣墊登陸艇各有千秋,對我國的登陸作戰而言也有相當的啟發。我軍目前己經有3艘大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也配屬了類似LCAC這樣的兩棲登陸艇,可運輸車輛和人員,用于由海向陸的登陸作戰,而最新入役的“野牛”則可以執行由陸向陸式的兩棲登陸作戰,這對近海水域而言可發揮出最大效能。我軍可在短時間內集結數艘“野牛”作為奇襲兵力,展示出氣墊登陸艇在多種地形條件下發起登陸的優勢。
來自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