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氣降價—最全詳解

    沉寂了許久的天然氣市場,自11月18日起,開始全面沸騰啦!發改委在當天宣布非居民用天然氣下調0.7元,自20日開始實行。在這調價的背后到底意味著怎樣的起伏波瀾呢?

    1、時間敏感

    公布價格下調的時間是11月18日,北方絕大多數地區剛剛進入供暖季。以往這個時候,占據著各大媒體網站頭條的新聞應該是“氣荒再現”之類的。但今年不僅沒有氣荒的消息,反而政府要降價促銷。這應該可以說是從政府層面,默認了中國氣荒時代結束的判斷。

    在供應過剩的時代背景下,政府用大幅度降價刺激天然氣消費的舉動,表現了政府對外來繼續推廣使用天然氣替代的決心。

    2、1000億的利益是怎么分配的?

    降價消息公布之后,有分析稱:“按照非居民用氣600億立方米,和對市場化定價部分的影響,企業減負超過1000億。”

    其中,600億立方米按照0.7元計算,是430億元。這一部分很好理解。那剩下的500多億到哪里去呢?

    小編想說,有很大的一部分市場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LNG市場。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的LNG工廠至少有3成處于停工狀態,剩下的工廠即便是開工,開工負荷也不高。去年底的存量氣漲價甚至被一部分LNG從業者認為是“耍流氓”。本次價格下跌,在他們看來,總算是“講良心”了。

    3、進口氣、管道氣、LNG是一個怎樣的“三國演義”?

    實際上,由于國際上油氣價格捆綁程度較高,實際上進口氣現在處于價格低位。但是由于國內進口商簽訂的合約很多在去年底油價暴跌之前,導致合約價相對較高。按照現存市場價出售,是虧錢的。

    而希望國內管道氣和國際接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彌補進口氣造成的虧損。但是反過來,這讓中下游的民營參與方(液化廠,加氣站,車船用戶)得不到好處。結果就是今年上半年的液化廠不賺錢,車船推廣明顯放緩。

    4、LNG真的不賺錢么?

    LNG其實目前在國內能源結構中的定位即便說不上是尷尬,也受制頗多。首先要看氣價的臉色,然后還要看柴油價格的臉色,最后還要看管道的臉色。可謂獨立性不足。

    但再仔細想想,LNG的市場也絕非狹隘。居民用氣量是相對穩定的,在500億立方米以內。然后政府直接影響的非居民用氣是600億。這加起來1100億立方米的量之外,還有至少800億立方米的完全市場化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管道氣價格實際上并不便宜。而進口LNG以4500元/噸計算,氣化后價格約為3.25元/方,而近期LNG進口價甚至低到了3500元/噸,那氣價才2.5元/方。

    中國國內本土LNG最早就是在管道中拿氣液化,如果沒有豐厚利潤,有誰會做這樣政策禁止的事情呢?

    5、LNG重卡的誘惑

    LNG車船是之前推廣LNG的焦點。氣價下調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在這里貼一段陜西省燃氣設計院院長郭宗華的評論:“價格下調后,氣、油價比為0.61,以陜北LNG工廠為例,每方(氣態標方,下同)下調0.7元,為1.34元,綜合成本(包括凈化損耗)每方約0.5元,工廠成本價毎方1.84元,每噸為2576元。工廠出廠價可為每噸3000元,比目前的陜北工廠銷售價3300元降了300元,需要說明的是按照每方降0.7元,出廠價應每噸降980元,但出廠價不可能按此價降低,因為LNG工廠此前是價格倒掛;加氣站合理的售價是毎噸3500元,折合毎方2.5元。考慮到LNG發動機普遍耗氣偏高的現實,對汽車而言,1.3方氣替代1.0升柴油,氣價是3.25元,柴油價目前為每升5.30元,氣、油價比是0.61。此比例對LNG汽車而言,大大增加了利潤空間,LNG重卡的誘惑力很大。”

    6、誰最痛苦?

    在這個問題上,請大家允許煤制氣和頁巖氣兩位同仁競爭一下第一。其實不管氣價怎么變化,從戰略的高度看,這兩種氣都會是未來中國天然氣供給的重要來源。但問題就在于,首先,中國現在國產常規氣盡管增速趕不上消費增速,但起碼還不需要大規模開發這兩種后備氣源;其次,這兩種氣的生產成本實在是高。現在,氣價再降,煤制氣和頁巖氣,誰會來為他們買單呢?

    來自能源雜志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