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頭修船廠內的“無名英雄”:為戰艦保駕23年

    提起“八·六”海戰,不少汕頭人都會想起“戰斗英雄麥賢得”等在前方奮勇作戰的戰士們,但這些戰斗英雄背后,還有一群在后方保障軍艦正常運作的“無名英雄”們——為我國海軍艦船保駕護航的修船廠職工。

    在汕頭地區,就藏有一座粵東地區唯一“軍工廠”,當年“八·六”的艦艇就在這里揚帆起航。今年42歲的侯方祥便是這個“軍工廠”內的一名幕后英雄,從業23年來,他曾多次參與國家重大軍事演習的伴隨保障,完成了上百次臨搶修應急保障任務。今年以來,侯方祥更是先后獲得了“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南粵工匠”等榮譽稱號。近日,記者專程前往海軍汕頭修船廠(汕頭華海船廠),探訪這一神秘的海軍兵工廠,也了解侯方祥這位“深海利劍”守護者身上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八·六”海戰戰艇始發地練就精湛本領

    海軍汕頭修船廠又稱汕頭華海船廠,這個無法通過導航軟件定位的神秘之地,是目前粵東地區唯一的軍工廠。記者現場看到,多艘艦艇正停靠在海岸線附近,每艘船上都可看見不少身穿深藍色工裝的修船廠員工的身影,他們正在為艦艇“把脈問診”,確保每一艘船的健康安全。

    “提起‘八·六’海戰,大家都會想起戰斗英雄麥賢得,可很多人不知道,‘八·六’海戰中我軍的其中八艘戰艇,就是從我們這里出發的。”廠長張利輝告訴記者,海軍汕頭修船廠是一個有66年裝備保障歷史的軍工企業。當年海戰結束后,該工廠承擔對參戰四艘主戰高速護衛艦的搶修任務,全廠職工全力以赴連續奮戰七天七夜,提前三天完成全部搶修任務,榮立了集體三等功。除了與“八·六”海戰結緣外,汕頭華海船廠還先后參與了1952年收復南澎島戰役、1974年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等重大戰役的戰艦搶修任務,多次立下赫赫戰功。

    這其中,侯方祥便是后起之秀的杰出代表。侯方祥出生在廣東梅州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從事地質工作多年的高級工程師。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對技術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4年從技工學校畢業后,侯方祥進入海軍第4801工廠汕頭修船廠,從事海軍裝備保障的一線維修工作,主要承擔主機的修理任務。船艦的主機相當于是“心臟”部位,工作過程中只要出現一丁點差錯,船艦航行就有可能出現故障。在這個崗位上,侯方祥一干就是23年,也是在這個崗位上,他從一名普通工人逐漸成長為高級技師。今年初,海軍某支隊在參加演習前還專門指名要侯方祥參與隨船保障。“直接點名某個人參與隨船保障,這在整個系統內都是非常罕見的。”張利輝告訴記者。




    常待40度以上高溫船艙搶修故障船只

    在一艘停靠在岸邊的艦艇艙內,身著深藍色工裝的侯方祥正在對艦艇的零部件進行搶修,額頭上沁著的豆大的汗珠,順著他黝黑的臉龐不斷往下掉,此時的他已連續工作了3個多小時。盛夏的正午,船艙內溫度計的刻度顯示在38攝氏度。

    “38度算正常的,前兩天在廣州試過41.2度的。”侯方祥笑著打趣道。由于船艙內通風條件較差,且沒有冷氣,一旦遇到酷暑天氣,侯方祥與工友們常常要忍受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且在悶熱的船艙內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出來時衣服都濕透了,甚至能擰出水來”。就是在如此高溫難耐的工作環境下,侯方祥還必須高度集中精神對主機進行檢測和維修。

    “誰都想待在空調房里,但既然我們選擇了這份職業,就得有責任去做好它。”面對工作的艱辛,侯方祥從不抱怨。無論何時、身處何地,只要接到臨搶修指令時,侯方祥總會義無反顧地趕赴現場。有天深夜,在家中休息的他突然接到了某船返航途中主機出現故障無法航行的搶修指令,一放下電話他就趕到工廠集合,并帶領其他搶修人員連夜從汕頭出發趕往在汕尾的指定地點。

    由于該船在離海岸約10海里處拋錨,搶修隊只能乘坐沒有定位設備的小漁船航渡,按照船方報知的大致方位航行并尋找,在海上顛簸了3個小時最終才找到待修船只。此時已是接近中午,他和搶修隊人員顧不上10多小時的奔波勞頓,馬上進機艙對主機進行檢測搶修。工人們通宵奮戰,終于在第二天凌晨5點多完成了臨搶修任務,直到當天上午7點船只試航成功后,侯方祥他們才得以休息。

    23年來,侯方祥多次參與了重大軍事演習和伴隨保障,參與完成駐港部隊艦船綜合治理,東方***演習、南***演習、礪***演習、南***演習等主要軍事活動。面對這些亮眼的履歷,侯方祥顯得異常低調:“我只是做好本職工作,希望能為保衛國家領海安全做出自己的貢獻。”

    去年9月份,海軍汕頭修船廠任命了以張利輝為廠長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張利輝上任后便提出了“團隊、選擇、創新、服務、增效、共享”這一適應于新形勢下工廠發展的管理理念。張利輝說,希望新一代軍工人能學習老前輩的軍工精神,抒寫“保裝備神圣,干軍工光榮”的新篇章。

    來源:汕頭都市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