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龍船客服 于 2018-2-23 15:52 編輯
記者從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獲悉,2017年,在國際船舶市場繼續低位運行的情況下,中船重工全年簽訂民船與海工裝備合同747萬噸,同比翻番,全球占比超過10%;年末手持訂單1663萬噸、全球占比超過8%;實現營業收入3085.2億元,同比增長10.2%,增加值368.2億元,同比增長16.2%;在《財富》世界500強排名提升48位,位居全球入榜船舶企業之首,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2017年,中船重工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首艘國產航母相繼提前實現下水、動車、泊試等重大節點,總建造量超額完成年度目標。由中船重工設計的萬噸級驅逐艦首艦于6月28日下水,成為我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又一標志性武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永磁推進電機首次裝艇應用并一次動車成功。
軍民融合深化結構調整,民船產業在嚴控風險中平穩發展。中船重工加強市場開發的策劃組織,主動出擊、重點開展航運船東直接營銷,批量承接了VLCC、蘇伊士型油輪以及32.5萬噸礦砂船、21萬噸和8.2萬噸散貨船等優勢品牌船型,承接了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700客/2000米車道客滾船等高附加值船舶訂單。以建立“轉模-精益造船”管理制度和管理標準為抓手,以實動工時和設備材料保護管理為推進重點,提升造船企業管理能力和生產效率。推行“集造集配”管理,深化船舶海工產業鏈內部集成與合作。交付了世界首座集智能化、工業化、信息化三位一體的半潛式大型海上智能漁場,自主研發5萬方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并獲得國內首單。
海洋裝備技術跨進陸空天成效顯著。圍繞集團公司調結構重點方向,在清潔能源等領域持續發力,
風電產業新增風資源儲備超過400萬千瓦,新簽風機訂單226萬千瓦,手持訂單392萬千瓦、創歷史新高。光熱產業完成中核龍騰烏拉特中旗100兆瓦槽式光熱電站項目公司并購,與西班牙IT公司聯合承擔該項目26.85億元EPC總包工程,實現了光熱產業示范項目從無到有的突破。重質能源輕質化項目完成了工程化技術先導性試驗,向工程化、產業化邁出實質性步伐。創立軍民融合產業事業群運營管理模式,成員單位“聯合作戰”意識逐步增強、集團優勢正在形成。
瞄準新興產業能力拓展及產業結構、布局的優化升級,集團投入資金34.36億元,開展動力裝備、儲能裝置、應急裝備、特種氣體、信息安全等軍民融合產業能力建設,邯鄲肥鄉5400噸特種氣體產業基地當年開工建設、當年投產出氣。與天津、河南、西藏、青海、重慶以及涿州、銅川、格爾木、咸寧、攀枝花等省市和東方電氣、中國國新等央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深化落實,風帆電池業務拓展取得突破。批準建設中船重工科研管理中心(北京)、青島海洋裝備研究院,設立中船重工西南研究院,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動能,一批重大科研項目深入實施。深海空間站總體方案深化論證、關鍵技術攻關、能力建設等有序推進,實施方案正待國務院審批;全海深載人作業潛器完成總體初步設計并通過評審、開展關鍵設備研制;“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器研制成功并交付用戶。40兆瓦級間冷循環艦船燃氣輪機、簡單循環燃氣輪機和33兆瓦級燃氣輪機研制深入推進。艦船大功率柴油機推進性能樣機一次啟動成功,已完成型式試驗,性能指標國際一流。海洋核動力平臺項目獲批立項、示范工程建設開展技術設計收尾與核準申報。大型水面艦船設計建造技術引進獲中央軍委立項批準。智慧海洋示范工程建設在南京、大連等地基本形成系統構架下的海洋信息數據感知-通信-融合-處理-服務展示能力。集團公司科技創新與研發項目首次立項23項、經費8.76億元,重點支持海洋裝備、動力機電、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新材料等技術與裝備研發。
同時,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聚創新資源、發揮輻射效應。國防科技工業海洋防務技術創新中心與海洋工程機電設備、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系統、海洋工程檢測試驗技術等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始運行。集團公司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并積極開展建設方案落實。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成立量子導航、量子通信和量子探測聯合實驗室,與海軍工程大學合作推進電磁技術等協同創新。用6種語言面向全球的“智·海”創新平臺發布裝備預研船舶重工聯合基金等項目49項、各類技術需求380項,收到來自美國等5個國家的解決方案532個、解決技術難題65項,支付科研、加工、咨詢、采購等合作經費3480萬元,“互聯網+”創新平臺作用進一步發揮。研究制定了集團公司“2325”(2個中心、3個體系、2個網絡、5個平臺)信息化框架方案,先期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首批布局7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第二批試點示范項目啟動實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