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建造核動力航母 反應堆是“最后的難關”

    航母核動力的必須與無須

    中船重工有關新時期任務的新聞報道首次將發展核動力航空母艦這一內容正式宣布,作為企業集團的官方宣傳單位,這一表態也是中國迄今為止最為正式的有關發展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表態。雖然這一表態在一天之后因為媒體熱度的提升而“主動下線”,但有關這一項目的真實性,顯然毋庸置疑。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主題展覽上的國產核動力航母模型

    雖然造價較高,但核動力航母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煙囪的消失作為最首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響就是給艦上的飛行甲板上騰出了一個煙道的空間,從而顯著縮短了為人所詬病的艦島長度,不僅增加了可用的飛行甲板面積,也便利了艦載機在航母上的調度;而除了增大航母本身的續航力,減少補給壓力之外,由于艦上的核反應堆所占據的空間與蒸汽鍋爐加上燃油艙相比顯著減小,艦上也能有更多的空間用于儲存艦載機所用的航空燃油、彈藥給養,延長航母持續作戰能力,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海軍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后,就堅持毫不動搖地選擇核動力航母路線。如今中國開始在這一領域發力,自然也有類似的考慮。

    當然,對于這一消息,筆者以為并不應該過度解讀。中國的核動力航母項目固然存在,但按照國產航母的研制進度,其項目應該不會像048工程或者002號航母一樣形成全面推進、大干快上的局面——畢竟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航母建造的重點在于完成002號航母的舾裝工作,同時全力推進國產彈射起飛航母的建造工作,如果按照外界樂觀的期待,在此之后就要開始建造核動力航母,則目前展開的主要是航母的設計工作,而如果核動力航母的建造要到第四艘甚至更靠后的國產航母才開始,則目前國產核動力航母進行的研制階段可能更早,即還在進行以核反應堆為核心的動力系統的攻關研制。


    舾裝中的第一艘國產航母

    與陸地發電用核反應堆追求燃料使用效率或者潛艇用反應堆追求低噪音和小尺寸不同,艦用核反應堆對于系統體積的要求介乎二者之間,但是對反應堆功率的追求則要比二者都要高。由于這一特點,導致船用核反應堆的設計往往和潛艇用核反應堆差異巨大。

    一來,想要用核潛艇反應堆移植到航母上,這樣的嘗試已經被證明效果不好也未必能省錢。“戴高樂”號使用的兩座和“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同型號的K15反應堆,看起來是省了研制的時間和資金,但是一方面在采購上并沒有省錢,在實際使用中的復雜程度也沒有降低,而核潛艇反應堆功率相對航母所需明顯不足的問題卻是一直在困擾法軍。

    二來,核潛艇反應堆的性能特性與艦用反應堆差異不同,研制起來也有差異,這一點上,蘇聯船用核反應堆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研制核潛艇用核反應堆的過程中,蘇聯一直采用“破冰船探路”的模式,先研制新一代的核動力破冰船反應堆,然后再從破冰船反應堆基礎上衍生出成熟的潛艇堆。這樣做的優點自然是核潛艇反應堆技術成熟可靠,安全性相對較高,缺點則是實際上蘇聯的破冰船反應堆完全淪為了潛艇堆的驗證堆,所以等到蘇聯需要研制水面艦艇用(1144型重型導彈巡洋艦)核反應堆時,迫于技術難度和時間限制,只能選擇潛艇核反應堆基礎上研制衍生型號,結果導致了1144型因為功率不足被迫加上了燃油鍋爐進行補充才能保證高航速。


    基洛夫級是少見的采用核-蒸聯合動力的艦艇,歸根結底是由于反應堆的功率不足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的艦用核反應堆由于數量多且技術狀態與潛艇差距巨大,很早就爬出了單獨的科技樹。雖然在最初研制的A2W壓水堆時期,由于功率不足,導致一艘“企業”號核航母里滿滿當當塞進了8座反應堆,使用起來的辛苦和麻煩對于美國海軍也是“寶寶心里苦寶寶就是不說”的狀態。當然,這種所謂的“功率不足”是相對超級航母的身板來說的,實際上,即使單座A2W所能驅動的動力系統功率也要比中國091/092型核潛艇所用的核反應堆大40%。而到了“尼米茲”級核航母的建造時期,更加完善的A4W型核反應堆使得高達26萬馬力的動力只要兩座反應堆就能提供。

    相比之下,中國此前只有潛艇用核反應堆的研制經驗,而且因為技術水平和資金投入以及國產核潛艇尺寸的原因,中國的潛艇核反應堆的功率水平在五常里可能也算不上先進,而如果要研制排水量7萬噸甚至以上級別航母所用的核反應堆,至少需要20萬馬力以上的動力。對于中國的船用核反應堆研制機構而言,這仍然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關。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除非中國真的獲得了來自美國的某種形式的技術支持,否則期待中國一步到位,像美國一樣使用兩臺單堆10萬馬力級別以上大型核反應堆,在技術上的難度顯然較大,而研制和使用5-7萬馬力級別的核反應堆,通過使用4座反應堆的方式也能實現相關目標,研制的技術難度也相對不高,可能是對于中國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


    在短時間內,中國尚且很難拿出“福特”級A1B核反應堆的類似產品

    其實對中國而言,當下研制核動力航母已經只剩下核動力裝置系統這一個“最后的難關”了。與蘇聯時期在建造航母過程中可著烏克蘭的“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的0號船臺薅羊毛,依靠外購的龍門吊,幾乎是就這船臺的尺寸上限建造航母不同,中國在建造航母的造船工業領域的技術積累以及軟硬件設施的積淀要深厚的多,且新一代的航母生產設施在規模、自動化程度以及建造模式上的改變也較此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升級。相信在造核航母這件事上,新時代的中國要比垂暮之年的蘇聯更有規劃、更有信心、也更富實力。

    來源:觀察者網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