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唐代大型院落,推測為唐代寺院遺址。考古專家確證黃泗浦為鑒真東渡出發地。
本版圖片由中國文物報社提供
考古發現的水下經遠艦的“經”字銘牌、“遠”字銘牌,由此確認沉船身份。
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遺址北區一、二、三號院落平面圖。
陜西澄城劉家洼墓地出土的棺環。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天揭曉,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鑒真東渡出發地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等當選年度“十大”。
十項考古新發現中,4項為史前考古,2項為夏商周考古,唐宋考古2項,金代考古1項,近代考古1項。史前考古與夏商周考古占據大半的特點,延續了近年十大考古評選趨勢。
鑒真東渡出發地增添實證資料
入選十大考古發現的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通過大量唐朝出土遺跡,證實了鑒真東渡的始發地。
自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博物院主持對該遺址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考古人員清理出南朝至唐宋時期的道路、灰坑、水井、水溝等遺跡,發現了唐代和宋代的河道、木橋、房址、水井、倉廒類等,證實了黃泗浦遺址是長江下游一處非常重要的港口集鎮遺址。
據項目負責人周潤墾介紹,遺址東區發現了唐代寺院類建筑,在一些遺跡中還出土了宋代石天王雕像和與佛教有關的銘文磚。因此分析認為,這座大型院落遺存應為寺院建筑。
“黃泗浦”三字,最早見于日本真人元開撰寫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中,明確記載了鑒真和尚第六次從“黃泗浦”東渡日本的過程。但一直以來,黃泗浦唐朝時期港口并未被發現。周潤墾表示,黃泗浦遺址諸多唐代時期遺跡的揭露和大量遺物的出土,為實證鑒真從黃泗浦東渡啟航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考古學資料。
考古專家認為,這是目前長江下游港口型遺址的重要發現,為中外文化交流、海陸交通路線及海岸線變遷等諸多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北京冬奧會奧運村現高等級金代行宮
去年是金代考古收獲較為豐碩的一年。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中就有一項金代遺址——太子城遺址。
太子城遺址是第一座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是近年來發掘面積最大的金代高等級城址。城址東、西、南三面城墻存有地基,墻外有護城河,出土遺物以各類泥質灰陶磚瓦、鴟吻、頻伽、鳳鳥、脊獸等建筑構件為主。
據考古研究確認,太子城遺址時代為金代中后期(1161-1234年),是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遺址規模小,但城內建筑規格很高,根據史料推測是金章宗夏捺缽的泰和宮。
值得一提的是,太子城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奧運村內,東南距北京市區140公里,西距崇禮縣城20公里。為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太子城遺址保護與展示順利實施,考古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保護。考古專家表示,該遺址的發掘保護將為冬奧會展示傳統文化提供助力。
甲午海戰經遠艦發現將士遺骸
經遠艦遺址位于遼寧省大連市莊河黑島老人石海域,2018年7月至9月,考古人員進入水下開展考古調查,最終證實為該艦就是北洋海軍沉艦經遠艦。
考古隊陸續發現并確認了艏柱、錨鏈、舷窗、登艦舷梯、排煤渣口等部位,收獲了炮彈、子彈、藥筒、“經遠”艦銘牌等重要沉艦文物。在工作結束之前,考古隊對艦銘牌進行了保護回填,并在鋼鐵艦體周邊焊接鋅塊,延緩海水對鐵艦的腐蝕。
據記載,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船廠建造,1887年底回國后編入北洋海軍,管帶(艦長)為林永升。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戰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海域爆發,經遠艦遭到日軍四艦圍攻,至死不升降旗,絕大部分官兵與艦同沉,少數人員因游至老人石得以幸存。
甲午海戰是木質風帆戰艦被蒸汽機裝甲戰艦取代以后的第一次大規模海戰,是世界各國海軍教科書上的經典案例。經遠艦的發現為世界海軍艦艇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可以還原激烈海戰的一些細節。據考古調查領隊周春水3月28日透露,考古人員已經發現了一些當年將士的遺骸,但“比較零碎”。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