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事部門保障企業有序復工復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海事部門積極落實交通運輸部“三不一優先”“一斷三不斷”目標要求,發揮專業優勢,主動作為。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的同時,助力打通航運企業復工復產各個環節,科學合理組織船舶進出港,暢通水上運輸“大動脈”。一項項務實、暖心舉措,有效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穩步恢復。



    近日,江蘇連云港港主港區30萬噸級航道二期等一批重點水運工程全面復工,累計投入19艘施工船舶和353名船員參與工程建設。圖為在贛榆港區10萬噸級航道疏浚作業現場,海事巡邏艇維護大型挖泥船“天鯤號”施工水域交通安全。

    運輸保障篇

    滄州海事助力疏浚船舶復工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寒潮大風天氣的疊加影響,河北滄州黃驊港港口生產經營暫臨困境。滄州海事局勇擔重任,堅決落實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力保障黃驊港這一國家北煤南運能源運輸“大動脈”的暢通。

    該局精準調度船舶進出港動態,綜合考慮海上水文、氣象條件,合理安排船舶錨泊、上下航道位置,縮短“排隊”進出港船舶間隔,特別是縮短大型重載船舶“排隊”進港安全距離,并利用港池作為船舶待泊水域,實現了船舶錨地等待時間、船舶排隊進出港時間、船舶靠離泊時間“三個縮短”,進一步提升了船舶周轉率。

    2020年1月1日至2月20日,滄州海事保障綜合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1061萬噸,同比增長6.63%;保障集裝箱安全運輸5.76萬標箱,同比增長22.81%。

    冬季頻繁的寒潮大風造成黃驊港航道回淤較為嚴重,大量疏浚船舶需要頻繁穿梭于進出港船舶之間進行疏浚作業。為保障疏浚船舶復工復產,該局靠前服務,督促轄區各施工單位科學安排施工工期,嚴格管控船員登離船,嚴防交叉感染,實行日報制度,精確掌握每一名海上施工人員身體情況。科學調度施工船舶和進出港商船秩序,組織施工船舶搶抓航道空檔期抓緊施工、及時掃除航道淺點,保障航道通航功能。2020年1月1日以來,轄區參與涉水工程施工船舶達21艘,完成航道港池疏浚施工任務530萬立方米,未發生1起商船和施工船舶險情事故,有力保障了黃驊港航道“生命線”的暢通。

    防城港海事提高審批效率確保LNG運輸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廣西防城港海事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指示,多措并舉推進水上交通監管和疫情防控工作同步開展,打造海上“綠色通道”,保障口岸快速通關和海上船舶安全進出港。


    廣西海事局海巡艇護航LNG船進港

    為避免因電煤油氣等重要民生物資供應不及時而影響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防城港海事局專門開辟海上“綠色通道”,在嚴格審核把關、抓好進出港安全保障工作的同時,提前調度謀劃做好服務保障,優先辦理電煤油氣船舶進出港手續和船載危險貨物的審批,確保船舶安全快速通過。

    該局還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小組,全局黨員主動參與現場執法、應急值班、政務服務和疫情防控宣傳等工作,確保疫情期間業務開辦不受阻。同時,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及時改變船舶監管方式,開通了遠程船舶監管、臨時實行網上辦理船員任解職業務,既保證了船舶安全監管到位,又使得進出港業務辦理高效順暢。

    據統計,1月23日以來,防城港海事轄區進出港貨物吞吐量達1200余萬噸,船舶進出港艘次達405艘次,LNG運量近3萬立方米。




    自2月24日起,山東港口煙臺港西港區大型船舶進出港時,海事部門減少了航行警告發布環節,把警示語句在海圖上標繪。這是煙臺海事局助力自貿區煙臺片區建設、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穩產保供的又一舉措,每年將有近千艘船舶從中受益。圖為裝載31.7萬噸鐵礦石的“古艾巴”輪在煙臺港西港區卸貨,創下每小時12196噸的單船鐵礦卸貨世界紀錄。

    水工項目護航篇

    江蘇海事資源共享 護航常泰大橋安全施工

    常泰長江大橋主體工程全面展開施工以來,江蘇海事局靠前指揮,建立大橋建設期水上聯席會議機制,積極協調工程沿線7個海事機構,全力為工程建設保駕護航。常州、泰州兩地海事局聯合常泰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和相關參建單位黨組織,成立“常泰長江大橋建橋黨建護航聯盟”,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注重實效、共同提高”原則,全力打造大橋建設安全共同體。在大橋主塔基礎首節鋼沉井浮運期間,江蘇海事先后投入海巡艇22艘,執法人員近百人,圓滿保障了兩個首節鋼沉井安全準時到達指定位置。


    海事保障常泰長江大橋順利施工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保證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設工程建設兩手抓、兩不誤,江蘇海事局和常州、泰州地方海事局與常泰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以及各參建單位,密切協作,全力助推大橋安全順利施工。目前,大橋主塔兩個鋼沉井正在進行井壁混凝土首次澆筑施工作業。

    同時,海事部門積極發揮建橋黨建護航聯盟先鋒作用,在船舶高峰流時段安排黨員領導干部在橋區水域一線駐守維護。在安全保障措施和疫情防控要求落實到位的前提下,主動將已有的水上水下活動許可證有效期延期至疫情結束,網上申請形式“不見面”審批新辦許可,允許材料原件待疫情結束再提交;落實船舶和船員管控要求,即時開展網絡安全課堂和現場安全教育;為常泰長江大橋施工船舶開辟進場綠色通道,船舶證書網上查驗合格后,不再進行現場檢查,保障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零排放、全接收”,積極落實生產生活所需物資和必要防護用品。

    據了解,自疫情發生以來,常泰長江大橋投入施工船舶80艘次,水上作業人員500余名,沉井井壁混凝土澆筑已完成22個隔倉,澆筑混凝土1.81萬立方米,實現了水上施工零事故,人員零感染,水域零污染。

    寧波海事“云指導” 保障重點涉水工程復工

    2月25日,隨著海上施工船舶“三航拖2013”輪、“三航砼16”輪、“浙奉工8號”輪陸續進入施工現場,寧波市重點工程——北侖通用碼頭改造工程正式復工。截至目前,全市17個省市重點涉水工程項目已復工12個,復工率超過70%。

    “施工船舶是涉水工程項目建設的主要力量,船舶和船員的管理直接關系到工程能否盡快復工,以及復工后的防疫工作。”寧波海事局通航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到,北侖通用碼頭改造工程此次進點的3艘施工船共43名船員在船,為了落實船舶防疫工作,保障船員在船期間人生安全和防疫安全,海事部門協助施工單位制定了詳細的管理方案,重點要求船舶做好日常衛生管理和人員體溫監測工作,并配備足夠的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

    針對即將開復工的工程項目,海事部門也已實現全程網上辦理水上水下活動許可,讓行政相對人“跑零次”即可完成相關申報,并將這一做法進行了拓展。最早復工的寧波冠保有限公司5萬噸級通用碼頭工程在近期卻遇到了另一個難題。“船舶生活空間相對狹小,我們一共有5艘船、近50個船員在船,復工一段時間后產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如何處理?”

    為解決這一困難,寧波海事部門的工作人員為船方接通三方視頻連線,仔細進行了指導,在“零接觸”的前提下,借助信息化手段,將監管和服務相結合推出了“云指導”,及時為施工單位提供技術和專業支持,保障重點項目順利復工,工期不受影響。




    浦東海事局執法人員利用無人機對轄區內的部分危險品碼頭和集裝箱碼頭上停靠的船舶作業情況進行巡視,保障轄區港航企業安全復工復產。

    船員關懷篇

    東莞海事靈活辦理船員任解職

    “我滯留在湖北,無法回船交接工作,船舶不能正常營運!”目前,某沿海船舶上一名高級值班水手畢某,通過電話向東莞海事局求救。

    原來,受疫情影響,畢某節前請假離船后被滯留湖北至今,受疫情影響無法按原計劃回船復工,船上的職務也沒有解除,船舶沒辦法正常復工,希望海事部門能幫助他。該局工作人員與畢某所在船舶及其船公司聯系,情況屬實。根據規定,船員因故未能及時在下船港口辦理解職登記手續而需補錄的,屬非正常任解職信息,需要由船員本人或其派出單位攜帶《船員服務簿》及復印件等相關證件,到東莞海事局政務中心申請補錄解職信息。

    另一方面,船公司想另聘船員,但超過最低配員要求將面臨一定經濟損失,同時畢某沒有解除職務,船公司另請船員又存在勞務糾紛的風險。為打破困局,東莞海事局從優先便利船員、保障船舶復工等方面考慮,多次與船員、船供公司進行溝通協商,以航行安全為大前提滿足最低安全配員要求,做好崗位的交接工作。

    最終,經船公司和畢某協商一致,同意以離船之日為解職日期,由船公司代辦解職補錄手續。目前,該船已完成船員交接上崗,船舶按原定計劃從東莞港三期碼頭起航前往汕頭。

    港航紓困篇

    福州海事助力船廠按期交船24艘

    2月24日下午,在福州羅源海事處的遠程電子護航下,一艘8萬噸級的利比里亞籍散貨船“馬蒂亞斯”輪駛進羅源灣,緩緩停靠在福建華東船廠有限公司的碼頭邊。與此同時,一艘4萬噸級的馬紹爾群島籍散貨船“青龍”輪維修完畢,從船廠駛離羅源灣。華東船廠是東南沿海主要的修船基地,疫情防控期間,在福州海事部門的助力下,華東船廠順利復工復產,有34艘次外輪相繼進入該廠修理,24艘已按期交船,單月生產產值高達1.2億元。


    華東船廠船塢一艘正在檢修的外籍散貨船

    “我們成立了復工復產工作組,主動對接企業遇到的難題,在督促指導他們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為他們復工復產開辟綠色通道,助力他們及時安全有序復工。”羅源海事處副處長池錦介紹說,海事部門對擬進入華東船廠修理的船舶實施“非現場”檢查,針對靠離泊、防污染作業等環節,充分利用好VTS、AIS、CCTV等海事信息化監管系統和微信通訊手段,加強遠程電子巡航護航,全力保障安全生產。

    與此同時,為阻斷病毒傳播渠道,倡導“不見面”政務服務,及時將疫情防控期間海事監管和服務工作的調整內容告知轄區企業,做好政策宣傳和解釋工作,提倡修造船舶業務通過遠程辦、網上辦、郵寄辦等“不見面”辦理模式,并開通“綠色通道”“預約服務”等便民舉措,優先辦理修造船舶出港手續,提高修造船舶進出港口岸通關效率。針對近期濃霧等惡劣天氣頻發情況,海事部門還及時為企業發送氣象信息、航行安全信息和安全預警信息,保障企業安全生產。

    大港海事遠程評審助工程復工

    2月21日9時,來自廈門和天津的專家通過網絡視頻形式集體審議通過了《天津港大港港區建材碼頭升級改造工程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專家技術評審意見,這是天津海事轄區首次開展通航安全方案遠程評審。

    據了解,大港港區建材碼頭是大港港區唯一實現口岸開放的散雜貨碼頭,該泊位服務于天津某科技公司出口需求,該公司日均生產硫酸銨結晶1500噸,產品全部使用船舶運輸出口。工程如果不能按期施工,將嚴重影響港區外貿貨物出運,企業外貿訂單也將存在重大違約風險。

    針對港區發展迫切需求,大港海事局急企業之所急,主動服務,把專家技術評審現場集中會改為網上遠程技術評審,組織引航、航海、海事等方面的5名專家及10余名單位代表,通過視頻會議方式,從安全施工、船舶交通組織、應急保障等多個角度科學審查施工作業通航安全保障方案針對性、合理性。

    保障方案順利通過專家技術評審后,工程施工作業負責人謝經理連連感嘆:“原本預留了半個月時間通過評審,現在只用了兩天!太出乎我們意料了,項目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真幫了我們大忙了。大港海事局的同志創新會議方式幫助我們企業復工,為我們贏得了時間,真是太感謝了!”

    為保障方案順利通過評審,大港海事局采取了多項措施。他們協調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疫情防控期間通航安全保障方案網上遠程專家技術評審指導意見及標準流程,打通法規政策壁壘,定制評審要點、標準、程序等具體要求。關口前移,加強溝通協調,在會前協調業主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解決技術難點。此外,嚴格把握規范流程,加強溝通協調,降低由于無法當面交流而產生的“溝通成本”,增強與會各方的互信,提高網絡技術研討的質量和效率。

    疫情防控期間,大港海事嚴格落實行政審批、重點物資運輸、港口重點工程開工建設等方面便利措施及海事保障,壓縮業務辦理時限,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全力保障企業復產復工,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交通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