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龍船客服 于 2016-2-1 11:11 編輯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貨物貿易國。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12年對外貨物貿易總額為16850億美元,其中出口7990億美元,進口8860億美元,均列國別第三。若將歐盟整體納入排名,日本貿易總額及進出口額分別居世界第四。自2002年以來,中國連續多年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中日貿易額占日本對外貿易額的20%左右。
一、日本出口結構現狀
(一)機電制造業是出口龍頭產業 一般機械、電氣設備、運輸設備、科學儀器等機電制造業是日本主要出口產業,自2005年以來每年合計金額均占出口額的60%以上。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2012年上述四大產業出口總額為5195.31億美元,占出口額的64.8%。其中,一般機械(含發動機、金屬加工設備、礦山機械、紡織設備、軸承)1614.22億美元,占20.1%(占出口額比重,下同);電氣設備(含半導體元器件、影像設備、音響、集成電路、電池等)為1433.77億美元,占17.9%;運輸設備(含汽車、商用車、卡車、摩托車、汽車零部件、船舶等)1885.27億美元,占23.5%;科學儀器262.07億美元,占3.2%。
(二)汽車、機床是出口主力產品
據JETRO統計,2012年,一般機械大類中,動力設備(發動機為主)出口額284.2億美元,占一般機械出口的17.6%;金屬加工機械(機床為主)出口額167.39億美元,占10.37%。電氣設備大類中,半導體及元器件是主力商品,出口額為419.9億美元,占電氣設備出口額的29.3%;集成電路出口280.4億美元,占19.5%。運輸設備大類中,汽車出口額為1159.82億美元,占運輸設備出口的61.5%;加上汽車零部件,占比達到82.9%。
(三)周邊和歐美是主要出口市場
中國、美國、東盟、歐盟是日本重點出口市場。2012年日本對四大貿易伙伴出口額分別為:中國1446.88億美元(占總出口份額18%,下同),美國l406.24億美元(17.5%),東盟1297.88億美元(16.2%),歐盟817.42億美元(10.2%),合計為4968.42億美元,占日本出口額的62%。 二、出口優勢產業情況
(一)汽車產業
1.產業規模 據日本汽車工業會統計,2012年日本汽車產業總產值為47.3萬億日元,占日本制造業總產出的16.4%;2012年汽車出口12.75萬億日元,占汽車行業產值的27%,占總出口額20%。汽車出口貿易順差13萬億日元。設備投資為7549億日元,占全制造業設備投資的19.3%。 2012年至2013年汽車產業總銷售規模52.46萬億日元,總資產73.01萬億日元,直接從業人口20.76萬人,豐田、日產、本田三大企業合計銷售額占全行業的75.2%。汽車零部件總銷售規模22.31萬億日元,總資產22萬億日元,直接從業人口21.04萬人。汽車零部件三巨頭—電裝、愛信精機、豐田自動織機銷售額合計占全行業的34.5%。各相關行業對汽車業的依存度高,基礎材料行業為30%、鑄造業為70%、纖維行業為30%—40%、鋁業為30%、鋼鐵為20%、電線行業為10%。
2.技術研發 日本極其重視汽車節能技術的進步和研發,2011年日本汽車行業研發費用達2.18萬億日元,占制造業研發費用的20.2%。日本汽車企業與研究機構積極開展免碰撞、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研發和測試,推進汽車智能化進程。 在燃料方面,日本汽車業主要采用油電混合動力、充電混合、純電動、燃料電池等技術。豐田自1997年率先普及混合動力汽車,迄今已在80個國家和地區銷售24款混合動力車(HV)和1款充電式混合動力車(PHV),累計銷量超過600萬輛,獲得良好市場效益。純電動車依托電動機和鋰電池技術,由三菱、富士重工等企業從2009年開始普及,2012年日本國內電動汽車保有量為55000多輛。目前,充電設施不足和車價高昂是制約日本電動汽車普及的主要瓶頸。近年,日本汽車產業開始致力于先進的氫燃料電池車技術研發,豐田公司于2014年率先推出氫燃料汽車,本田公司也將于2015年投放相關車型,日本汽車工業可能迎來新一輪變革。
3.市場情況 日本汽車市場高度發達,本土企業實力雄厚,豐田、日產、本田、馬自達、鈴木、日野、五十鈴、三菱八大車商占據絕對市場份額。因此,除雷諾和福特分別持有部分日產和馬自達的股份、韓國現代及其他歐美企業設有研發機構和銷售網點外,目前沒有外資車企在日開展生產。
(二)機床產業
1.基本情況 日本機床產業20世紀50年代起步,60年代發展,70年代數控機床獲國際市場認可,1972年出口額超過進口額,成為出口產業。2012年機床業產值11500萬億日元,其中出口9456億日元,占比達82%。生產數控機床82175臺,96%用于出口。日本現有機床企業約200家,從業人員2.4萬人,2011年統計顯示,日本有6家企業進入全球10強。
2.主要市場 由于亞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該地區日益成為日本機床海外出口重要市場,并推動日本機床海外訂單比例持續上升。該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不足30%提升到2010年的約70%,其中亞洲地區訂單高達54.7%,2012年升至60.9%。
3.技術趨勢 日本機床業在中高端數控機床、加工中心領域擁有較強競爭力和集成開發能力,據經產省統計,2012年日本生產的82175臺數控機床中,數控加工中心45998臺,占56%。近年,汽車、航空、能源、醫療等領域機械加工需求持續增長,為滿足制造業復合型加工的新需要,日機床業積極研發集成多道工序的加工技術。擴大材料范圍,可加工鈦金屬、陶瓷、玻璃等非金屬材料;提高加工精度,開展光纖連接器等精密加工。
(三)機器人產業
1.國內應用廣泛。日本機器人產業始于1969年,川崎重工研發出第一臺產業機器人。2011年,日本產業機器人產值42.7億美元,占全球(85億美元)50.2%;電子零部件安裝機器人領域占70%份額,兩項合計占比57.3%。日本投入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30.72萬臺,居世界第一位,其次為北美(18.47萬臺)、德國(15.72萬臺)、韓國(12.42萬臺)、中國(7.43萬臺)。
2.產業向外拓展。據日本海關統計,2002年日本產業機器人出口數量1.8萬臺,金額為496.9億日元。2011年出口數量7.3萬臺,增長4倍,金額為1217.9億日元,增長2.5倍,創歷史新高。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26.4%)、中國(20.5%)、荷蘭(14.9%)、韓國(12.1%)、德國(6.6%)。 近年世界機器人市場迅速發展,應用地區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工業國拓展。2011年世界產業用機器人市場達85億美元,近5年來增長60%,日本機器人出口前景廣闊。以中國為例,目前進口機器人約70%來自日本,日企為規避中國對機器人進口加征關稅,積極考慮在華布局中國生產,不二越與安川電機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川崎重工將于2015年在中國設廠生產機器人,未來產量計劃年產1萬臺。
3.企業各有專長。日本機器人生產企業十分專注各自細分領域,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在焊接領域,有神戶制鋼、大變、松下焊接系統、法納克、安川電機、川崎重工、不二越。在噴漆領域,有川崎重工、法納克、安川電機。在搬運領域,有大倉運輸機、川畸重工、法納克、不二輸送工業、三菱電機、安川電機、不二越。在玻璃板搬運領域,有日本電產三協、平田機工、不二越、安川電機。在硅晶搬運領域,有川崎重工、大變、平田機工、安川電機。在水平多關節領域,有精工愛普生、電裝DENSO、東芝機械、三菱電機、YAMAHA發動機。在垂直多關節領域,有IAI、東芝機械、YAMAHA發動機。其中,精工愛普生是世界最大水平式多關節機器人廠家,納博特斯克擁有全球精密減速機市場60%的份額。部分生產企業還十分重視跨領域發展,最有影響力的是法納克和安川電機。兩家企業2013財年銷售收入分別達1460億日元和1220億日元。
4.重點研發方向。一是垂直型多關節機器人廣泛用于汽車領域焊接、噴漆、搬運、組裝等工序,由6軸向7軸過渡。法納克在研發可與人共同工作的新機種;精工愛普生正開發雙手臂機種以提高作業和空間效率。二是水平多關節機器人領域,山梨大學研發的機器人可以擰螺絲,用于電子產品的組裝;松下和重機兩公司積極開發為印刷電路板安裝零部件的新型機器人。三是研發并連型高速機器人,通過攝像頭準確判斷運動中的產品形狀和位置,對貨物進行快速抓取和分揀。四是機器人專用多用途附件,可使機器人通過變換前端工具滿足多種操作要求,增加靈活度。例如,在各關節加裝附件和伺服電機后,機器人可圍繞障礙物完成復雜和精密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