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一時的巴西“洗車行動”反腐案件歷經十幾輪調查之后,前巴西國油的國際業務部門主管Jorge Zelada被判處12年監禁。
巴拉那州法官塞爾吉奧•莫羅(Sergio Moro)斷定Zelada曾通過一份國際鉆井船合同收受賄賂數百萬美元并涉嫌洗錢。這些指控主要涉及一份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和Vantage Drilling旗下公司Titanium Explorer于2009年簽署價值為18.2億的包租協議,并于2015年取消收費。
巴油腐敗案調查初期,只是懷疑該公司高管監守自盜,在外包工程時與承包商勾結,抬高工程報價謀取巨額賄賂;隨后發現許多政治家向巴油推薦承包商并收取好處費;直至進一步曝出,竟然有執政聯盟內的大黨參與其中,以收受賄賂的方式為本黨秘密籌措政治資金。 案件調查中,曾有近百名企業家和政治家被捕,引發嚴重政治危機。
腐敗丑聞因加油站被指洗錢而被稱為“洗車”,一度引發全國人民憤怒,幾百萬人反政府游行。羅塞夫總統在大選期間受此影響,當時以微弱優勢競選連任。
由于巴西幾乎所有大型工程建筑公司都被牽連到“洗車丑聞”之中,造成國內就業崗位急速減少,據2015年10月巴西勞動部公布的數據,該國已經失去了近90萬個就業崗位。
同時腐敗丑聞也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加劇了本已深陷低谷的巴西經濟的頹勢。
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巴西中心秘書長張勇曾表示,從短期來看,出于對未揭露問題的提前反應,治理腐敗將不可避免地波動巴西敏感的資本市場;但從長期來看,反腐能夠降低教育成本,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以及對外國投資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