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最大的鋼鐵企業,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酒鋼)在“十八大”后的第二起貪腐案已經落實。
2月24日下午,中紀委發布消息稱,甘肅省紀委對酒鋼原董事、副總經理王鐵成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經省紀委常委會議審議并報省委批準,決定給予王鐵成開除黨籍處分;由監察廳報省政府批準,給予其開除公職處分;依紀收繳其違紀所得,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甘肅省紀委調查發現,王鐵成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向組織提供虛假情況,與他人訂立攻守同盟,對抗組織審查;嚴重違反組織紀律,欺瞞組織,為其本人及女兒辦理并使用**,用于掩飾其巨額資金往來;嚴重違反廉潔紀律,收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禮金;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企業經營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財物。
中紀委指出,王鐵成利用職務便利在企業經營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財物,涉嫌犯罪。
現年58歲的王鐵成,系遼寧沈陽人,在酒鋼工作長達37年。其于1979年進入酒鋼,從一名機修廠木型車間工人,一路被提拔為酒鋼集團董事、副總經理。今年2月17日,王鐵成因涉嫌受賄被立案偵查。
這已是今年以來,鋼鐵行業的第二起貪腐案。1月11日,上任僅兩周的武鋼股份(600005.SH)監事會主席張翔,因涉嫌受賄罪被刑事拘留。
同時,這亦是酒鋼自“十八大”以來的第二起貪腐案。2015年5月,該集團董事長、黨委副書記馮杰,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該調查至今未果。
始建于1958年的酒鋼,是新中國繼鞍鋼、武鋼、包鋼之后規劃建設的第四個鋼鐵工業基地,并成為西部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
該集團官網顯示,其鋼鐵主業擁有碳鋼、不銹鋼兩大生產體系,年產能分別為1200萬噸和120萬噸。
然而,這家在去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09位、中國制造企業500強第41位的大型國有鋼企,卻背上了“虧損王”的帽子。
2015年,酒鋼由盈轉虧,虧損高達88.46億元,一舉成為“行業之首”。頭頂“中國最具成長性上市公司”光環的旗下上市公司酒鋼宏興(600307.SH),去年預虧69.6億元,超過武鋼股份68億元的虧損額,位列國內上市鋼企虧損榜榜首。
除了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供需失衡嚴重等因素影響,導致鋼鐵價格持續下行外,酒鋼宏興解釋巨虧原因時稱,2015年西北區域市場競爭加劇,該公司鋼材售價與成本嚴重倒掛,加上原自有礦山成本優勢漸失、運輸物流成本較高、人民幣貶值造成的匯兌損失等因素綜合影響,致使其2015年度經營效益大幅下滑。
成本問題已成為壓倒酒鋼的“致命稻草”。企業成本控制包括產品投產前的控制(采購成本)、制造過程中的控制(制造成本)以及流通過程中的控制。產品總成本的至少80%取決于投產前控制以及制造過程控制,對企業采購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全方位核算和控制,關系著鋼企的生死存亡。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酒鋼進口礦采購價高達718.9元/噸,高于行業平均值54.6%,為同行之最。同時,酒鋼的煉鋼生鐵制造成本超過1600元/噸,遠高于1447.57元/噸的行業均值。
該報告指出,內陸企業采購成本高企與物流費用有一定關系,這是區域劣勢造成的,但虧損企業在采購環節也存在缺乏有效信息收集,溝通機制、采購周期和計劃不科學、采購成本控制制度需進一步完善以及采購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等多方面問題,使得采購成本控制能力較弱。換言之,采購成本控制過程,人為因素極大,歷來是滋生貪腐的集中地帶。
來自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