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權”(進口原油使用權、原油進口權)不斷下放,長期制約國內地煉企業發展的油源壟斷堅冰已經被打破。為從根本上擺脫油源受制于國企的局面,除進口原油使用權外,地方煉油企業對原油進口權的申請,同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不過,多數地煉企業不僅缺乏與國際石油巨頭談判議價的經驗,也缺少相關運輸及操作流程方面的實踐,在獲得原油進口權后往往不知所措。
為了“抱團”進軍國際油市,實現集中采購、一致談判、統一價格、集中結算、集中貸款、按各自配額分量使用。2月29日,中國獨立煉廠石油采購聯盟(下稱采購聯盟)在濟南宣布成立。
該聯盟由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和山東東明石化集團(下稱東明石化)有限公司倡議成立,在首批16家聯盟成員單位中,有14家來自地煉大省山東,另外2家分別來自河南和江蘇。包括東明石化在內,成員中有五家企業同時擁有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
采購聯盟業務范圍包括,國內外原油市場采購、物流、船運、倉儲等領域的信息交流,協助成員集中議價,集中簽署大單和長期采購合約,協助成員融資、結算、鎖定價格、風險管控和集中運輸,反映行業訴求,建立定期溝通會制度,承接政府委托事項,開展國際交流等。
采購聯盟輪值主席、東明石化董事副總裁張留成表示,聯盟成員與采購平臺在資源供應方面只承擔運營成本,實行非盈利原則。原料采購按照自愿和優先原則進行,成員企業在國家批準的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配額范圍內分別報關和使用。
隆眾石化成品油分析師楊葉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國內地煉煉廠陸續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從源頭上解決了“看臉色”過日子,以及“吃不飽”的問題,地煉獲取的原料數量幾乎可以滿足全年,開工率也創下了歷史新高。“但接踵而至的問題是,新常態下面臨的傳統能源產能過剩,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不高將制約煉廠的發展腳步。”楊葉說。
已申請“雙權”地方煉油企業
據隆重石化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已有23家申請使用進口原油的地方煉廠符合規定,正式獲批的地煉企業12家,申請進口原油使用配額5139萬噸;2家企業正處于公示期階段、9家材料審核通過的企業,共合計申請配額3811萬噸。目前已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的企業共10家,合計進口配額為4239萬噸。
“要想提高中國煉廠在國際中的地位以及話語權,地煉企業必須要‘抱團’邁進,發揮協同作用,減少惡性競爭提升議價能力,增加企業利潤同時也為打破壟斷。”楊葉進一步表示。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國際部主任龐廣廉對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表示,多數地煉企業在原油采購上單打獨斗,對價格談判、國際條款不夠熟悉。
作為采購聯盟的發起者之一,東明石化曾于2015年11月與英國BP石油公司簽署了原油長期供應協定。盡管東明石化與BP均未透露合作內容,但商務部數據顯示,東明石化目前已獲得600萬噸的原油進口量。張留成曾表示,未來每月將需要2-3艘巨型油輪的進口量來滿足現有煉油需要。
此外,東明石化前期還曾與卡塔爾投資發展集團等兩家中東財團傳出牽手的消息,雙方有望在東明石化菏澤煉廠方圓300公里范圍內的六個省份建立并運營1000家混油、非油、液化或壓縮天然氣加油站,開拓下游渠道的發展,占據終端發展優勢。
“像東明石化一樣,通過與外企合作可以獲得較為穩定的原油供應,自主進口原油亦更為自由,同時長期的合作利于獲取更優惠的采購價格。”楊葉表示。
來自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