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英國北愛爾蘭城市貝爾法斯特,國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如果說起泰坦尼克號,卻會喚起很多人的回憶。貝爾法斯特正是泰坦尼克號郵輪的制造和下水之地。記者近日跟隨歐洲華人旅游業聯合總會赴英國北愛爾蘭參觀考察,得以目睹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造船之都的歷史變遷和轉型之路。
十九世紀末的貝爾法斯特是英帝國時期發展最迅速的新興都市,亞麻制品、繩索制造、煙草生產和威士忌制作,是讓貝爾法斯特得以經濟騰飛的主要產業,其中以造船最為著名。歷史學家、《泰坦尼克》一書的作者斯蒂芬·卡梅隆說,貝爾法斯特不僅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還有最大的玻璃制造廠、繩索制造廠和煙草制造廠。當時在貝爾法斯特,城市中彌漫的除了煙草的香味還有機器的轟鳴聲,造船時叮叮當當的錘釘聲時常響徹白晝,有時夜晚也不停息。
世紀之交的貝爾法斯特確實是個極其熙攘繁忙之地。由于工廠需要大量的煤炭、鋼鐵、木材和亞麻,一艘艘川流不息的輪船將原材料運到這里,然后再將制造好的工業品運載出港以便外銷,其工業品聞名全球。這也使得貝爾法斯特港口從十七至十八世紀起迅速擴張,其地位在同業中日益舉足輕重。在港口委員會領導下,港口設施日益完善,得以適應最新的造船工藝和技術,為泰坦尼克在此地誕生創造了重要條件。
泰坦尼克號曾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奢華的輪船,號稱永不沉沒的輪船。建成下水時受到當地廣泛關注,其沉沒也給人們帶來巨大的震驚,這起悲劇不僅成為影視創作熱衷的題材,也對造船業本身產生深刻和長期的影響。因事故調查質詢及因此通過的法律條文仍然規范著今天的海上航行,兩條北大西洋航線中的一條靠南的航線因要躲避冰山而被移動和修改,SOS也成為海上的標準緊急求救信號。
如今在泰坦尼克號建造原址上,當地政府耗資數千萬英鎊修建了泰坦尼克號博物館,于2012年開門迎客。這所建筑不僅向世人講述發生在這艘著名豪華郵輪上的故事,也通過各類展品折射出這座造船之都的時代變遷。據當地相關部門人士介紹,由于人力成本增長和各種外部條件變化,如今貝爾法斯特的造船產業早已繁華不在,但當地仍擁有200多名具有高端造船技術的專家,作為重要的人才資源到世界各地的船廠為船舶修理提供專業意見。除此之外,伴生于造船業的制繩業以及亞麻制造業也都日漸沒落,游客僅能通過這座泰坦尼克號博物館去了解相關歷史。
為促進經濟增長,貝爾法斯特近年來開始大力推動旅游業和服務業發展,這座博物館建筑即是振興旅游業的一大舉措。這座建筑據稱是世界最大的城市臨水重建工程之一,成為游客來到此地的必游之處。其外形取材于郵輪船首,銀灰色玻璃外墻形成的尖角斜刺云霄,共4層樓建筑里設有9座主題藏館。沿著時間軸,游客在館內將體驗到愛德華時代繁榮的貝爾法斯特以及造船工人、旅客及船員的生活。
來自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