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沙河橋上看去,黃砂碼頭的吊機清晰可見。
在南京市黃砂碼頭環境專項整治中,溧水區將16家黃砂碼頭全部關停,并于去年6月率先通過整治工作驗收。然而,停業半年左右,該區部分黃砂碼頭便恢復經營。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主管部門對此持默許態度,稱新碼頭尚未開建,市場需求及社會穩定讓管理者很為難。
黃砂碼頭沙塵又起
老百姓盼政府來管
近日,本報讀者熱線(025-84701119)接到讀者反映,溧水區秦淮河流域“黃砂碼頭死灰復燃,政府不聞不問”。3月24日,記者前往溧水區實地采訪。江寧與溧水交界處的烏剎橋邊,就有一個黃砂碼頭。兩艘船靠在碼頭邊,幾輛載重卡車正在裝貨。孫老板指著一艘船說:“2100噸。我這里天天有黃砂,你們什么時間要都行,晚上需要加班就加班。”除了零賣黃砂,他也往混凝土攪拌站送貨,有時一天送一兩千噸。記者問,去年是否停業過?“停了幾個月,我還不是又開工嗎?”他反問,“我什么證都有,當時說我不符合規劃,讓我停掉。如果換位置,我也服從規劃,但政府碼頭造不起來,也將就讓我們搞(碼頭)。”
秦源熱電有限公司附近的碼頭,三層樓高的“黃砂山”一座連一座,“山”間停著載重卡車,水邊一溜排開4臺吊機,與孫老板的碼頭一樣沒有防塵網。看大門的李師傅說,碼頭有4個老板,場地估計有二三十畝,能堆20多萬噸砂石。一位自稱天天到碼頭打牌的施姓村民說,去年11月底吊機就重新裝起來了,講不許賣砂,但誰來查?盼著有人來管管。
沙河橋旁的房子上,掛著“少一絲塵埃,多一片清潔”的大紅橫幅。站在橋上望去,樹叢中吊機的長臂清晰可見。從橋旁寬僅四五米的路進入沙河河東村,經過十來戶人家,便是南京新河東砂業有限公司和溧水區錦繡砂場的碼頭。揚塵中,一輛裝滿黃砂的卡車吃力地倒車、拐彎。屋前菜地忙碌的黃大媽扯著嗓子對記者說,碼頭生意做得大,老百姓天天吃灰,夏天也不能開門,車子過去,房子抖、門窗嘩啦啦響。
管理者心知肚明
有利益需求難關停
曾關停的黃砂碼頭又揚起漫天沙塵,老百姓巴望著有人過問,這一情況管理部門是否了解呢?
出乎記者意料,溧水區地方海事處負責人張國根大方承認:“有4個碼頭自動恢復經營。”他說,去年整治的16家黃砂碼頭中,12家無證的直接取締,另外4家有證但不符合規劃,被關停等待安置、整合。對照整治要求,區內目前確實不應該有黃砂碼頭在經營。
既然如此,為何這幾個碼頭“死而復生”?張國根答,區里黃砂需求一年有480萬噸,如果改在江寧的碼頭卸貨再運至溧水,每噸成本至少增加10元,再加上江寧的碼頭也難以承擔溧水幾百萬噸的裝卸量。現在恢復經營的4個碼頭,本身投入大,黃砂銷量占全區60%以上,而且經營戶們都跟混凝土攪拌站有供貨協議,完全停業的話,有違約損失。“現在新碼頭還沒建起來,為了避免矛盾激化,在對環境影響不太大的情況下,只能這么做。”他又補充道,“這些經營戶目前也只是少量進貨,勉強維持業務,他們也明白做不長久,新碼頭建起后生意立馬要關掉,現在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張國根所說的新碼頭,是該區規劃建設的一南一北兩個碼頭,位于洪藍鎮的進度快些,在做開工準備。張國根說,建碼頭選址拿地很難,建設過程又受到水位等因素影響,僅工程建設就要一年多,還要辦各種手續,還可能出現各種不確定因素,建成時間難以估計。
因為新碼頭建好還要較長時間,溧水區交通部門也曾向區政府、市主管部門提出困難,不過,張國根說“政府的重大決策有前瞻性、有道理,作為基層部門要積極響應”,所以黃砂碼頭全關了。
擔心被舉報
不如盡快拿方案
南京每年黃砂需求量約5000萬噸,均由水路運輸再通過黃砂碼頭中轉上岸,催生大量黃砂碼頭。2014年9月,該市即布置黃砂碼頭專項整治,責任主體是各區(園區)政府,完成時間是去年4月底,隨后要進行長效管理。去年1月19日,該市又專門發布《通告》,明確提出推動沿江及內河岸線景觀和環境建設,全面清理取締無“港口經營許可證”的碼頭,搬遷整合不符合規劃的有證碼頭,對符合規劃的有證碼頭推行生產作業環境保護標準,規范經營。納入整治的有69處沿江、91處內河黃砂碼頭。
根據南京市航運(港政)管理處去年工作總結和今年工作計劃,溧水區、化工園區和棲霞區(八卦洲、棲霞街道)黃砂碼頭整治已完成考核驗收,全市黃砂碼頭整治今年將繼續推進。記者了解到,除溧水出現整治后的回潮,其他區也碰到補償等難題,推進難度不言而喻。
對悄悄復工的黃砂碼頭,張國根坦言:“最怕有人舉報。如果有人舉報,肯定要去查,但查了以后呢?我們也就十來個人,不可能看在那里。”他反復對記者說,左右為難、執法壓力很大。
“為保護環境而開展專項整治,出發點是好的,但各地情況不同,如果‘一刀切’完成整治,之后又死灰復燃,無疑令政府陷入尷尬。”南京大學行政管理系副主任笪素林分析,“溧水黃砂碼頭整治,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反而加重了問題。但是,無人舉報就不監管的做法顯然不妥,睜只眼閉只眼、裝糊涂、說無奈,只會削減政府的公信力。有關部門應正視問題,認真評估前期整治工作和目前暴露的問題,盡快拿出一個合法合理的解決方案。”
來自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