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加坡巴西班讓港區集裝箱碼頭
成立38天后,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宣布了在碼頭業務領域的一項重大合作進展。
3月28日,中遠太平洋(01199.HK)與新加坡港務集團(PSA)通過下屬合資公司在上海簽署合作協議:中遠—新港碼頭有限公司(CPT)將目前在新加坡巴西班讓港區(Pasir Panjiang)經營的兩個舊泊位,置換成該港區第3、4期碼頭的3到4個新泊位。
CPT由中遠太平洋與PSA與2003年10月25日在新加坡合資成立,共經營兩個泊位,是中遠太平洋在海外投資的第一個碼頭項目。中海港口于2014年底也就巴西班讓港區合作與PSA開始了洽商,中遠中海合并后雙方與后者的合作步伐進一步加快。
中遠海運集團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俞曾港介紹,達成此次合作是因為舊泊位啟用時間較長,無論碼頭設施還是岸線都已經不能滿足船舶大型化的需要,而新的泊位不僅能夠保證1.8萬至2萬TEU的超大型集裝箱船靠泊,并將實現全自動化運行。
此次置換完成后,中遠海運在新加坡經營的碼頭裝卸能力將明顯增加,承擔樞紐港作用的能力將有所增強。俞曾港對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預計新的4個泊位總共會有400萬TEU的年裝卸能力,其中前兩個泊位2017年開始運作。
業務之間的協同作用,成為合并后的中遠海運海外拓展的重要砝碼。此前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就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中遠中海合并后對于碼頭業務拓展的一個好處是,碼頭看重能否帶來箱量,而合并后集運運力增加為碼頭業務增加了談判籌碼。
中遠太平洋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邱晉廣對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在此前上市公司資產交割完成的基礎上,中遠和中海兩大集團的碼頭業務整合計劃于3月底完成。3月18日,中海碼頭發展資產已經注入中遠太平洋,后者于24日也將佛羅倫集裝箱租賃業務售出。
“其實之前中遠和中海在大陸以外的一些投資已經有過合作溝通,如在高雄和香港的碼頭業務,未來雙方作為一個團隊,在海外碼頭布局方面將更有優勢。”邱晉廣表示。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遠海運的碼頭樞紐布局如何考慮?俞曾港介紹,從亞洲到地中海一直到歐洲(北歐、西歐等航運主要市場),中遠海運一直致力于樞紐港的尋找和發展。除了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尚未最終落定)已經確定將打造成為地中海東部的樞紐大港外,中遠海運業在考慮在地中海西部、歐洲等其他地區進行樞紐港的布局。
碼頭業務合并后,中遠太平洋的大部分業務仍然在大陸,海外布局有限。“大概80%的箱量和盈利貢獻都是從大陸的碼頭來的,當然這和中國的經濟形態(出口導向型)是有很大關系的。”邱晉廣表示,但未來中遠太平洋肯定將大力在海外拓展碼頭布局,“當然這當中需要考慮到各國法律限制和風險控制的問題”。
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