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首個海上油田岸電項目投產

    中國海上油田的用電方式,實現歷史性變革。

    9月23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00883.HK)秦皇島-曹妃甸岸電工程成功投產。這是中國首個海上油田群岸電應用項目,也是全球海上油田交流輸電電壓最高、規模最大的岸電項目。

    岸電是指從陸地電網引電的模式,區別于此前海上油氣平臺的自發電。

    一直以來,全球海洋油氣開發用電,大都利用油田開發的伴生天然氣或原油自發電。平臺自發電存在效率低、能耗高、供電不穩定等問題。

    使用岸電后,原來發電消耗的原油和天然氣將得到更好利用,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的排放將大幅降低。此外,還有助于加快油氣田產能建設和智能化建設。

    據界面新聞了解,秦皇島-曹妃甸岸電工程項目位于渤海中西部海域,包括秦皇島32-6、曹妃甸11-1油田群岸電應用工程和秦皇島32-6油田提液擴容工程兩部分。

    秦皇島32-6油田群和曹妃甸11-1油田群25個在生產平臺,是該岸電工程的首批用戶。

    據界面新聞了解,并非所有海上油氣田都適用岸電,油氣田的規模和離岸距離是其先決條件。

    規模較大、形成集群、離岸距離近的近海油氣田,其海底電纜費用低,適合岸電工程;平臺規模小、比較分散的遠海油氣田,岸電輸電線路投資大、費用高,并不適宜岸電。

    渤海各油氣田的離岸距離在20-80公里以內,距離海岸近,且渤海海域已建設有近14個區域電網,形成了集群效應,具有應用岸電的先天優勢。

    按照規劃,中海油岸電應用工程分三期實施,將在河北、山東、遼寧區域建設5個陸地開關站,8個海上供電樞紐平臺,搭建起總接入規模達980兆瓦、覆蓋渤海7個油田區域150余座生產設施的電力網格。該項目將于2023年全部投產。

    2018年起,中國海洋石油集團聯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開展技術攻關,探索建設模式、商業模式等,實現將陸上電網的電通過海底高壓電纜傳輸至海上油田使用。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總經理趙春明稱,岸電工程全部投用后,用電高峰每年降低原油消耗17.5萬立方米,降低天然氣消耗23.8億立方米,相當于新增一座大中型油氣田。

    趙春明表示,相比于自發電,上述岸電工程全部投用后,用電高峰可年節能99.5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近175萬噸,相當于植樹1.75億棵。隨著可再生能源上網比例的不斷提升,減碳效果將更加明顯。

    使用岸電后,海上油氣平臺不再需要建設發電機組,這將精簡平臺規模,降低對進口發電機組的依賴,有效縮短海上油田工程建設周期和調試周期,從而降低邊際油田的開發經濟“門檻”,加快油氣產能建設速度。

    渤海油田是中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2021年計劃實現原油產量3000萬噸。該油田現有發電機組145臺,裝機容量近1300 MW,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用電水平。

    中海油開發生產部副總經理王建豐表示,渤海油田未來70%-80%的新油田,都將利用岸電進行開發,這將為渤海油田上產4000萬噸油當量奠定基礎。

    據界面新聞了解,渤海油田中,與岸電同步推進的還有海上油田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建設。光纖通訊網絡與海底電纜一起鋪設,將使渤海油田接入信息高速公路,解決海上通訊難題,加快數字化建設。

    來源:界面新聞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