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配業如何實現更高層次的“走出去”?


    2015年,中國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額達到1180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2016年再創新紀錄也已毫無懸念,因為僅年初的一個半月內,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總金額已達800億美元。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幾十年后,中國企業急于通過“走出去”迅速實現彎道超車,而海外并購成為許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這其中也包括不少中國船配企業。

    應該說,海外并購只是企業“走出去”的一種類型,而且是一種較低層次的類型,另一種類型則是類似中國高鐵的全球“輸出”以及“中國智造”華為的全球擴張。后一種類型目前還是少數,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采用的還是前一種模式,而我國的船配企業就是這眾多企業中的一類。

    海外并購這種“走出去”模式大行其道是由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決定的。利用后發優勢,采用“拿來主義”,引進吸收國外技術為我所用,直接促成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幾十年。但是伸手可摘“低垂的果實”的時代總要過去,在成本優勢不再明顯、技術創新遭遇瓶頸、市場份額擴大乏力、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的情況下,許多中國企業試圖通過“走出去”來獲得新的發展動力。然而,由于缺乏創新的產品與技術,缺乏品牌影響力和全球服務能力,大多數中國企業并沒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去獲取全球客戶的認可,實現真正的全球擴張,那么,進行海外并購,依托國外優勢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就成為這些企業的優先選擇。可以說,這是一條可行之路、有效之路。通過海外并購,企業完全可能打開新市場,進入新領域,獲得新技術和完善的服務網絡,甚至實現品牌“出海”。這也是我國船配企業最想通過“走出去”實現的目標。

    近年來,我國船配業的海外并購大多出于這一目的。中國南車收購英國SMD公司,以增強海洋工程裝備配套能力;中船集團與瓦錫蘭合資成立二沖程發動機公司,以擴大二沖程發動機市場份額;富瑞特裝控股新加坡SIXTEE公司,以提升整體項目承接能力;海蘭信控股德國Rockson,以提升船舶智能導航及自動化系統解決能力和服務實力,收購香港勞雷產業,以進入海洋遙測遙感領域。可以說,這些并購確實能幫助企業打開新市場、獲得新技術,而品牌“出海”也可能隨著這些企業依托海外控股公司在全球市場的“深耕”逐步得以實現。

    然而,我們更應明白,從單純的海外收購,到真正的全球擴張還有一段道路要走。要向全球輸出產能,我們還需要更高層次的“走出去”。除了像中國高鐵和華為一樣通過自我創新實現的“走出去”,還可以從低層次的“走出去”逐步轉變為更高層次的“走出去”。前一種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并需要付出更多“試錯”的代價,而后一種則可能是一種更現實的選擇,特別是對于為我國位居世界前列的造船業提供配套支持、卻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差甚遠的我國船配業來說,更是如此。要想實現這種轉變,我國船配企業必須在海外并購的基礎上盡快引進、掌握新技術,新工藝,并在消化、吸收、創新的基礎上實現“本土化”,讓被并購公司的所長變成自己的優勢,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向產業鏈高端進發,打開從前對自己封閉的市場,提升在全球市場的地位。  要實現這樣的“走出去”,絕非一日之功,我國船配業在這一過程中既不要妄自菲薄、無所作為,也不要盲目自大、急躁冒進,而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目標清晰,行動有力,朝著我們的目標穩步前進。

    來自中國船舶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