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中國制造 2025”戰略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人們由此也引發了當今時代工匠精神缺失的思考,不少媒體將“工匠精神”稱為基于個體或團隊協作的精益求精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造船界人士表示,“工匠精神”的培育關鍵在企業自身如何打造一流的“工匠”和一流的產品。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下,造船企業唯有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在具體產品建造的實踐中,打造船舶行業的“大國工匠”,才能為實現精益造船目標提供人才保證。近年來,韓國船企在加大對生產一線技術人員的培養、使用力度的同時,通過狠抓基礎技能教育、設立船廠技校、健全技能考評制度、完善官產研學機制等工作,讓其培養起來的生產技術工人在船廠生產一線挑起了“大梁”。
技能教育重“融合”
早在 20 世紀 70—80 年代初,韓國主要船企——現代重工業、三星重工業和大宇造船海洋及韓進重工業在創建伊始便注重對生產一線技術工人進行技能教育,且都建有一線生產技術工人教育培訓學校。這些學校被稱為技術教育訓練院,或造船技術教育院,是企業的常設培訓機構,由人事部門負責管理,其招收的學員一般是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 , 且有相關職業技術的從業者。為強調其重要性,這類學校被譽為韓國造船業培育能工巧匠的“士官學校”。根據不同工種和技術水平的要求,培訓期間的學習內容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后者著重于實踐操作。在生產一線實習的過程中,這些學員有專門的老師進行傳幫帶,實習一個階段后,由專業的老師、師傅進行講評,針對學員的實際操作情況找問題,幫助他們進行實習經驗歸納,指出進行改進的方式方法,再上升至理論高度,讓學員在實習中自己來體驗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這是韓國船企篩選技能人才的第一道關口,為其培養技工尖子打下了基礎。
技術教育訓練院的主要科目包括焊接、管線、油漆、電工、機械、特種車輛駕駛等,教學的老師除了專職教員外,還有來自生產一線有實戰技術經驗、有教學資質的工匠師傅兼職授課。這種來源于一線的技能案例分享的做法在韓國主要船企深受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一線技術工人的培養模式不僅在韓國國內被普遍采用,就連韓國船企在國外投資建設的船廠也在實行。如韓進重工在菲律賓建設蘇比克造船廠的同時,建起了技工教育學校,吸引了當地眾多年輕人報名,報考與錄取比率達 63:l。學生入學后一切費用全免,培訓期為4-6 個月。STX 大連造船、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在中國的船體分段廠也都安排了一批中國技術工人到韓國船廠和技術學校實習進修,目的是保證該國船企在國外建造的船舶與國內的工藝技術、質量接軌。
多年的實踐證明,韓國船企自辦的技術學校培養了大量的一線生產技術工人,稱得上是該國造船業一線技術工人的“搖籃”,并且其中不少人成為了能工巧匠,為韓國造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校企合作重“選人”
盡管韓國主要船企開設的技術工人培訓學校設置的教學科目大致相同,但各家院校專長不同,其特色也不同,尤其是大宇造船海洋和現代重工開設的技工學校在韓國國內甚至在國際上都小有名氣,都注重將造船生產實踐融入到日常教學過程中。
大宇造船海洋的技術教育院已有多年歷史,迄今已培養出一線造船技術工人 1.47 萬多名,到 2010 年年底,累計教學時間超過 39.2 萬小時,結業學員分別在大宇造船海洋及其配套協作企業中就業,就業率高達 99.2%。此外,該院還對大宇造船海洋及其配套協作企業的一線生產工人、技術工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在職教育培訓,旨在從理論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提升這部分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工藝素質。近10 年間,大宇造船海洋技術教育院在對在職技術工人培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結業學員達 1905 人,成為了企業的技術骨干。韓國產業人才公團對該國 64 家職業技術院進行了全面評估,大宇造船海洋技術教育院被評為第一。該院編寫的《造船管道》正式被韓國教育部定為造船和機械職業技術學校的教科書,這也是韓國企業編寫的自用教材首次被選為全國通用教科書。此外,該院曾兩次被評為韓國最優秀職業教育訓練單位,并于2007 年獲韓國總統獎。
現代重工技術教育院成立 40 年來,技工尖子輩出。該院的前身為1972 年成立的現代重工造船技能工訓練所,是現代重工初創時為培養造船技術工人而設立的。今年該院招收第二百期學員,名額為 3000 人。從1972 年招收第一屆學員開始,該院畢業的學員至今已累計超 3.6 萬人。目前,該院共有 10 個專業,涵蓋了現代重工的全部業務。訓練期一般為 23個月,被錄取學員由現代重工提供食宿、在校津貼和一切學習費用。現代重工技術教育院初創期每年培訓學員780名左右,之后逐年增多。與此同時,為了幫助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年輕人的就業率,現代重工技術教育院對外招收船舶專業學徒,并以此吸納一部分有志于投身造船行業的社會青年。經過相應的報名考試,被錄取的相關人員將在學校接收為期 3 個月的學習訓練,這一造船技術教育項目在韓國深受歡迎。
此外,現代重工也享有技術教育院尖子生優先選用權,如被選人同意,則可在現代重工相關生產部門工作。而這些被選拔的相關技術工人,經過多年的實踐鍛煉,其中不少人已成長為船企技能隊伍中的塔尖式“工匠”。
激勵機制重“多元”
為了營造“人人崇尚技術,人人尊重技術”的良好氛圍,韓國船企從技能考評定級、授予技術專家、技術競技等方面入手,建立多元化的激勵機制,為培養更多船舶“工匠”創造有利條件。
現代重工結合造船生產實際,對各工種技術工人實行技能考試,建立技能考評定級制度,經過不定期考核,將技能等級與薪酬進行掛鉤,并根據其等級情況授予不同的技術頭銜,諸如技能工、技術師、匠人、匠人長等稱號。其中,造船“技能長”是韓國產業人力管理公團通過實踐技能考試選拔產生的韓國造船技術工人尖子,應試者應具備 11 年以上的生產一線專業技術操作經歷,或是獲得產業質量資格證 6 年以上的人,每年通過全國統一考試和實際操作進行考評定級。截至 2013 年底,現代重工已有793 人獲“技能長”資格證,675 人獲韓國造船一線生產技術領域最高技術等級造船“技能長”稱號。此外,現代重工還鼓勵“工匠”自覺提升技術水平。對于在崗的技術工人,現代重工將為其提供各種技術學習與培訓的機會,舉辦相關專業工種的講習班、技術講座,并對通過實操和理論考試者,提高其技術等級和相應待遇。如,涂裝技術工人在經過企業內部選拔考試后,可參加每年一次的國際防腐蝕理工協會(NAC)考試,考試合格者將獲得國際油漆專家資格證書。
為了給工匠搭建技能比武的大舞臺,現代重工還在企業內部形成了每年舉辦一屆“技術競進大會”的傳統。據了解,自 2007 年開始,韓國勞動雇傭部和韓國產業人力公團提供贊助,將“技術競進大會”推廣至韓國全國。同時,現代重工還通過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制度,出臺各項具體的激勵政策,使得一大批工匠涌現。
官產學研聯手重“養技”
韓國政府和產業人力公團每年均組織一次主要產業的技能比賽,以此推動國家產業部門不斷培養技工,提高一線人員的技術水平。在一些產業較集中的地區,地方政府也在相應的技工教育和培養方面下工夫,這既可擴大就業率、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又能提高當地企業的競爭力。
蔚山市和巨濟市是韓國大型船企集中的地方,兩市開辦的職業技術學校都將造船技工培養列為重點,并采用產、學聯手的合作方式辦學。學校特請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編寫部分實用教材和實習指導教材。其中,三星重工為巨濟職業技術學校編寫的造船專業教材就達 11 種之多,同時,根據造船發展的需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如根據海工裝備市場發展和需求情況,逐步增加海工課程,以適應學生的就業形勢。船企則配合學校,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實習機會。
韓國造船協會還會不定期與地處釜山、巨濟和蔚山的 3 所中學簽署技工教育培訓產學合作協議,并與會員企業一起向學校的人才教育提供多種形式的支援。其中,船企提供兼職教師、實習場所和設備等,并為學生畢業后創造有利的就業條件。目前,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將該協會與學校合作培養技術工人的方式在全國進行了推廣。
從技能人才的選拔,到對其進行培養、教育,使其成才并到工作崗位中不斷進步,直至成為大國工匠并留在企業長期服務,這是一個系統的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韓國船企在這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體系。
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