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設備企業還需要運營嗎
——《互聯網運營之道》讀書筆記
近期讀《互聯網運營之道》,因置身船舶重工業,不禁發問,船舶設備企業還需要專門的運營嗎?
1
周鴻祎有句經典的理論,好產品都是運營出來的。所有重工業生產型企業會異口同聲,胡說!好產品不是生產出來的嗎。
從大的環節講,運營的概念包含市場推廣、商務合作、產品運營、平臺服務、商業策略、流量變現等,是一個從將產品推向市場到實現商業化策略,并維持產品良性運轉的過程;而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那么運營至少應該分為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用戶運營、數據分析和用戶關系(客服)等細分的運營職能。
橫向對比,對于非互聯網企業除了“平臺服務”沒有之外,其他各項內容其實均可以做到一一對應,而內容運營、活動運營在某種意義而言就是互聯網企業的產品。這跟首先要打造一款高質量的“好產品”的邏輯是一樣的。
非互聯網企業中,快速消費品是針對用戶即2C,重工業則以2B(對企業)為主。于是在數量上往往與互聯網企業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互聯網企業在產品推廣的過程中存在如何將大流量變現的考驗。而在用戶運營的要求上,又殊途同歸。
傳統企業的實體產品的用戶場景基本是確定的,更多的工作是市場滲透,做品牌。互聯網企業則需要想方設法窮舉用戶場景的可能性,然后做出精準定位。運營搭建的用戶場景,一定是基于產品目標,設定用戶在什么樣的場景下,基于什么樣的用戶需求來使用產品。
2
三種常見的運營手段,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用戶運營。在傳統企業中是研發和市場部門的主要任務。研發部門根據市場需求或者客戶需求,開發新的產品,市場部門則拓展渠道,吸引新的客戶或通過不錯的售后服務維系現有的老客戶。但差別在于,由于盈利模式的不同,互聯網產品的對象是“用戶”,是免費獲得產品使用權的人,互聯網企業希望產品可以附屬于用戶的日常生活,從而一直和企業產生關系。傳統行業產品的使用對象是“客戶”,是為產品付費的人,并且在完成銷售后,企業不會主動和客戶再進行長期溝通。這恰是運營在兩種背景下分野的地方。
對互聯網產品而言,運營可以用AARRR模型來總結。即Acquisition(獲取用戶),Activation(提高活躍率),Retention(提高留存率),Revenue(獲得收入),Refer(自傳播)。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基本指導思想,交易過程發生于后期的付費內容或者廣告以及傭金上。傳統重工行業中,有項目需求,則存在產品的市場,經過招投標,簽訂合同,物流,安裝調試,處理售后保單,完成一次交易過程。
3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質量循環理論PDCA循環,即按照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行動)順序進行項目管理。運營工作按照這個過程開展,而互聯網產品則具有減物質化、去中心化的各種優點。因為互聯網產品直接滿足的是人類的精神需求,如資訊類、社交類、電商類、娛樂類、工具類等,分別實現人們獲取資訊、交友溝通、在線購物、休閑娛樂、優化生活等目的。是一種高頻次消費行為,而重工產業則深受行業周期的影響。漫長的生產周期、固定的損耗周期,需要用多廣的市場能夠恰好埋平時間和人力的成本呢?是每個生產型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而互聯網恰恰正是加速了這種信息、資訊和創意的實時復制、匯總與傳遞。為了追求更大的市場利益,“+互聯網”勢必是傳統企業內在需求的崛起之路。
4
創意在互聯網運營中被一再地強調,無論是優秀的傳統內容編輯、社區內讓用戶自發持續不斷地產生高質量的內容、借勢社交產品,還是有的放矢地策劃一場活動,基于現有資源引爆網絡,因為互聯網的快速響應,創意是優秀的運營生命,但當然要加上“關聯度、吸引力、執行力和傳播力”這種策劃期就能夠基本掌控的關鍵因素。其實眾所周知,創意創新是任何企業在初創或擴張時的一柄利劍。
如果有疑問,那么就去數據中尋找答案。市場行為都可以轉化為數據的演化,而經驗或者情緒又常常用清晰地數據蒙騙分析者的雙眼。業務導向、清晰完整、可溯可比是數據統計的基本原則。任何企業都在經歷著由原來的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轉變,重視數據的意義,在既有的數據中得出未來需要突破或者彌補的方向。
5
不難發現,運營工作已然于傳統生產型企業中存在。只是由于產品屬性及市場行為的差別,并未像互聯網產品的運營那樣從混沌中跳脫出來。運營理順了產品與用戶的關系,也就是理順了產品的發展迭代方向、理順了用戶的培育管理宗旨,映射出來即產品及服務的質量、客戶關系的維系與拓展。
市場終究會饋贈對它用心的企業,運營是一次又一次的坦誠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