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25歲做大副時所作,發表于《世界海運》雜志1999年第3期】
一些港口,錨地水深變化很大,有的甚至可錨泊水域外幾鏈就是深水區,極易發生丟錨丟鏈事故,個別港口有記錄的棄錨竟達上百具。最典型的港口如日本清水港,港口當局劃定的錨地外僅3鏈就是200m等深線,在這種錨地拋錨尤其要小心,以下結合筆者工作中的體會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首先要盡可能避免在這種錨地拋錨,提前抵港,若時間不長,寧可選擇漂航,若時間長可選擇離港口稍遠處更妥當的錨地,出港前盡可能將未盡事宜在開航前辦妥,避免離泊后拋錨再辦。必須在這種錨地拋錨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保持連續定位,隨時掌握船舶位置,并且推出船首所在位置。因為這些錨地基本上都很狹窄,時常僅幾鏈寬,很可能駕駛臺位置水深合適,近一鏈外船頭水深就顯著變深。
2、采用雷達避險,捕捉到顯著物標后,在海圖上量出可錨泊水域最外緣離該物標的最遠距離。如清水港,無論如何不可以離開防波堤0.5n mile拋錨。
3、注意校核船位。應用陸標定出的船位不應是一點,而應是誤差三角形,即便三角形不畫出,也必須將第三元素在海圖上比劃出來,以防出現定位錯誤。若誤差三角形較大,則應考慮陸標選擇是否錯誤,比如浮標誤認,防波堤接長等。
4、多種定位手段相結合。現在許多年輕駕駛員很迷信GPS,由于GPS船位難以確認其可靠程度,所以有合適陸標定位,GPS船位用以校核其可靠程度,但使用GPS時要正確輸入天線高度,要選擇與海圖基準面一致的測地系或輸入相應的修正值,對于后者常易被忽視,如采用東京測地系的船位與采用WGS-84的船位相差達3鏈,這么長距離在某些錨地周圍可帶來上百米水深的變化,所以一定要進行修正。
5、開啟測深儀。平常應經常開啟測深儀以校驗其準確程度及工作狀況。拋錨前若測不到水深,不可輕易認為測深儀有故障,應考慮到水深達數百米時,一般船用測深儀收不到回波,這時應采用測深錘加以確認。
6、拋錨前若風流許可,應將船頭對著淺水區拋錨,這樣可避免錨機下水深比測深儀振蕩器下水深深很多。
7、對水深有任何疑慮,應果斷采用深水拋錨法。當船對地余速很小時用錨機將錨松到水底,錨是否接觸海底,最簡單的判斷方法是錨鏈松下時,本是垂直的,觀測到其突然受某一方向的力向前或向后一拽,則可判斷錨到底,將錨鏈絞起數米,脫下離合器,拋下。
若誤將錨拋入深水時,剎車可能會不僅冒煙,而且冒火。這火可能是由于剎車帶上的油污,也有可能是銅螺絲及剎車帶內銅絲在剎車鼓輪上摩擦時飛出的銅未,這時剎車還是盡量剎一剎,以防止錨鏈呈波浪狀飛出,也可減少錨鏈松到盡頭時錨根的受力,減少斷鏈的機會,但應注意的是錨機剎車受力過大有可能連根拔起,以及一旦斷鏈后異物從錨鏈管內飛出傷人。
誤將錨拋入深水后,錨機可能會由于過載而絞不起來,這時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若水深超過錨鏈長度,可以將船駛到稍淺處,錨擱于海底就可將錨絞起一點,再駛到更淺處,又可絞起一點,直至順利絞起為止,此法若不行,可采取下列方法。
2、用吊桿協助。吊貨鋼絲的一頭接一卸扣,或者接一與起貨機拉力相符的貨鉤,用導向滑車使吊貨鋼絲在錨鏈上方大致呈艏艉向,用卸扣接上(或用鉤子鉤住)上錨唇附近的錨鏈,借助吊桿拉力將錨絞起一點,卸扣(或鉤子)到達鏈輪處則更換位置。具體操作時指控員與吊桿操作員之間應加強協調。
3、方法2絞進速度可能會較慢,一種較快的方法是退掉錨機一側絞纜機滾筒上的纜繩,用吊貨鋼絲在滾筒上反繞取而代之,將絞纜機與錨機離合器均合上,絞吊貨鋼絲時絞錨,則可很快將錨絞起。 當然一般情況下錨機的力量應能絞起懸垂一只錨加3節鏈,外力僅起協助作用,選擇何種方法還需視具體情況而定。
- 2024年03月06日
-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