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正式開工點火。這標志著中國船舶工業正式跨入大型郵輪建造新時代,摘取“造船業皇冠上最后一顆明珠,圓中國造船人的夢指日可待。
然而有個疑問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它應該被稱為郵輪還是游輪?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回溯到郵輪的歷史和今天。
游輪還是郵輪?
游輪是用于搭載乘客從事旅行、參觀、游覽活動的各類客運船只的統稱。游輪并非特指某種類型的船舶,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它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寬泛,凡是從事旅游觀光的船只均可納入其中,既包括了在大洋上游弋的郵輪,也包括了長江中航行游船,甚至還包括了公園里飄蕩的游艇。
因此游輪中包含了郵輪,而郵輪則是一種特殊的游輪。
中船集團建造設計和運營的是大型郵輪。乍一看“郵輪”二字與乘客旅游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郵輪”的本意就是指“運輸郵件”的輪船,早在19世紀,遠洋客船曾和郵件運輸有過一段親密的接觸。
郵輪的起源
19世紀中葉,英國與美洲之間通信往來日益頻繁,英國皇家郵政允許私營船務公司以合約形式運載信件和包裹。因此航行在大西洋上的遠洋客船開始兼營郵件運輸業務,并冠以皇家郵輪(RMS)的前綴,郵輪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郵輪曾經是風靡一時,成為往返美國和歐洲的主要交通工具。他所獨具的奢華設施和服務,一度為上流社會所熱捧,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便是泰坦尼克號郵輪。
郵輪的衰亡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郵輪的經營日漸式微。原因在于噴氣式飛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其續航里程猛增,具備橫跨大西洋的能力,它將美國到歐洲的旅途時間從5天縮短為5小時。1958年10月,英國BOAC和美國泛美航空在美國和歐洲之間推出跨大西洋固定航班。自此郵輪開始走向衰亡,其作為交通運輸工具的使命也就此終結,碼頭上再也難覓喧囂的場景和繁忙的身影。不僅僅是人員運輸,國際郵件也開始采用飛機投遞。
郵輪的重生
現代郵輪的復興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2年特德阿里森購買了“馬蒂格拉斯”號郵輪,成立嘉年華郵輪公司經營郵輪業務。與以往的遠洋客船不同,郵輪不再從事海上的定線、定期的運輸業務,而是以游弋的形式進行海上巡游,經過數天的航行后又回到始發港。如今郵輪已經成為了舒適休閑的旅游方式,并煥發出驚人的生命力,他帶動了旅游、制造、金融等產業的發展,成為世界矚目的新興產業。
盡管郵輪早已擺脫了“郵件運輸”的定位,演變為海上休閑平臺,但是“郵輪”這個稱謂已經深入人心,并被沿用下來,一方面它象征了歷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它已經成為獨特的名片,使之區別于普通游輪——游客心中向往的目的地,而不是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