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中國為商業用途而非軍事用途建造的多艘半潛船中的第一艘已經下水。這一新型半潛船長245米、排水量達9.8萬噸,其目標客戶是建造和維護海上石油設施的公司。但中國對這些半潛船有越來越多的軍事需求,并已作出安排,在必要的情況下,將讓這些半潛船入列服役。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6月4日報道,目前,中國已擁有幾艘較小的軍用半潛艦。2014年的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已建造了一艘縮小版的美國海軍新式后勤支援艦——機動登陸平臺(T-MLP)。中國機動登陸平臺的長度比美國的短25%,排水量少三分之一,但(在設計和用途方面)非常類似于美國的T-MLP。2013年年初,美國海軍已接收了三艘T-MLP中的第一艘(“蒙特福特角”號)。“蒙特福特角”號成功完成了海上試航,于2015年入列服役,而其他兩艘T-MLP將于2018年服役。美國海軍還準備增建兩艘,希望將五艘新艦中的兩艘用作浮動基地,以支援突擊隊的岸上行動。
報道稱,美國的T-MLP實際上是用來充當遠洋碼頭的,以備軍艦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港口時使用。每艘T-MLP長239米,上面擁有多達2322平方米的面積可用來存放車輛和飛機。第二批兩艘T-MLP將打造成海上前進補給基地(AFSB),增加了指揮與控制設備(電子和通信設備),還擁有飛行甲板區域。
由于美國是海軍后勤保障領域的開創者,中國一直在對其進行研究,并因此抄襲了美國海軍補給艦的設計及其所采用的再補給技術。中國是世界造船大國之一,其建造的很多商船屬于該國海軍的儲備資源,并定期與海軍一同接受訓練。
俄媒稱,當任何一個擁有地區超級大國地位的發達國家談到出動本國艦隊執行戰略軍事行動或加入聯合海軍集群時,就會出現與艦隊續航力、作戰穩定性有關的問題。這取決于很多因素:從艦載作戰信息指揮系統的技戰術性能和網絡中心戰能力,到精確計算的軍艦武器儲備(導彈、魚雷、火炮)、物資技術保障和食物淡水儲備。
俄羅斯軍事觀察網5月18日刊文稱,這種計算應當以預估的敵方攻防能力、戰場與己方和友方軍事基地間的距離為出發點。為艦艇戰斗群或航母戰斗群行動準備的資源通常等于或超過敵方擁有的資源。這適用于俄羅斯與北約的假想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有足夠多的保障船、救援船、特種船、掃雷艦、醫療船,或者把這些功能植入主力艦艇,對艦艇戰斗群和航母戰斗群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稱,保障船和特種船的排水量對艦隊續航力也有重要意義。其中堪稱“王牌”的是半潛式母船,它能把艦隊的維修設備、糧食、武器運送到萬里之外,調動登陸單位(幾十艘搭載步兵的快艇、巡邏艇、氣墊登陸艇),搭載輕型護衛艦、護航艦和護衛艦等艦艇,作為船塢對受損艦艇進行維修。
荷蘭的“藍槍魚”號半潛船和它的姐妹船“黑槍魚”號以獨一無二的超大運量而著稱,特別是“藍槍魚”號。2000年,它把被基地組織自殺式炸彈損壞的“科爾”號驅逐艦從也門亞丁港運回了美國。2007年,它又把SBX-1海基雷達從珍珠港運送到阿拉斯加。不過,這兩艘是商船。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軍艦。
美國的“蒙特福特角”號半潛船(美國海軍稱為“機動登陸平臺艦”)盡管僅長233米、排水量7.8萬噸,卻能搭載最多600噸貨物和320名步兵。甲板上安裝了兩個氣墊登陸艇的系船索。每艘氣墊登陸艇可搭載1輛M1A2 SEP“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最多3輛AAV-7兩棲裝甲突擊車、最多5門M-777榴彈炮,或最多180名步兵。“蒙特福特角”號能搭載任何類型的攻擊-運輸直升機和V-22“魚鷹”傾轉旋翼機。它能把這些裝備及幾十萬升淡水、柴油運送到9000海里之外。但600噸的載重量讓人懷疑它對中小型戰艦的維修能力。
文章稱,中國的“光華口”號半潛船則是另一回事。它今年4月28日剛剛在廣船國際有限公司的船塢下水。從發自廣州的圖片報道來看,與“光華口”號相比,“蒙特福特角”號就像一個“普通人”。“光華口”號擁有媲美航母的排水量——9.8萬噸,總長約245米,甲板長約177米(與荷蘭的“大貨船”相當)。同時,它的載重量更大,能搭載護衛艦和驅逐艦,并為艦艇戰斗群運送更多軍備。
在“光華口”號出現之前,只有美國和北約海軍擁有這種船。中國海軍的新艦艇出現速度、現有裝備表明,要在廣州船塢下水的遠不止1艘半潛船。可以推測,這種船的航程將超過1.2萬海里,使中國未來的艦艇戰斗群和航母戰斗群能夠信心滿滿地開到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如果有了俄羅斯潛艇和破冰船的支持,中國艦隊就能參與“北極競賽”,這一前提條件現在已經具備。
文章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已經對極地進行了27年的細致研究,包括其植物、動物和自然資源。研究重點起初是南極,但隨著歐洲和北美國家對北極大陸架展現出領土野心,該中心把重點轉向了北極。
文章稱,中國對北極大陸架蘊藏的海量能源非常感興趣,極地研究中心的報告認為,這些資源可以用“快速和方便的辦法”運走。此后,中國開始積極與冰島、丹麥建立經貿關系,并投資發展格陵蘭的開礦能力。
2015年10月,中國海軍3艘戰艦——導彈驅逐艦“濟南”艦、導彈護衛艦“益陽”艦和綜合補給艦“千島湖〝艦在亞丁灣執行完反海盜行動后,訪問了丹麥、瑞典和芬蘭等北歐國家的港口。此行并非偶然。首先,中國海員檢驗和展示了本國現代化軍艦在北緯地區陌生氣象條件下的航海性能和續航力。其次,表達了中國對戰略航道交錯的北大西洋的興趣。一切都具有標志性。
文章稱,中國人迅速地在這里“探了探底”,在可見的未來可能基于此在北大西洋戰場展開行動。而“光華口”級超級運輸登陸平臺艦將在這些行動中扮演不可替代的助手角色。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