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力軍,74名藏族放羊小伙入職船廠

    上個月,74名藏族青年背起行囊,坐大巴、搭火車,分兩批從青海貴德來到如皋,成為當地船企員工。這些藏族青年走下高原牧場,走進企業車間,為家庭脫貧致富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與此同時,長江鎮緩解了當地企業的用工難問題。兩地政府部門實施精準扶貧與勞務用工的對接,實現了雙贏。

      牧場到工廠——

      “一門心思學技術”

      6日上午,江蘇海通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新上崗還不到一個月的荀日才郎頭戴安全帽,手握焊把專心致志地進行電焊。10月中旬,他和22名藏族同胞一起,行程2000多公里,從青海貴德縣來到了如皋長江鎮,成為兩地精準扶貧、勞務對接的首批人員。

      荀日才郎告訴記者,走出家鄉讓他重新認識了外面的世界和自己:“過去我只會放牛羊,現在總算有點技術,一個月能拿4000元左右,一人一年相當于一家人一年的收入。”

      午休時間,荀日才郎和幾個藏族小伙子回到宿舍閑聊起來。“我們喜歡聚在一起討論干了些啥,學了哪些新技術,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荀日才郎說,來之前心里沒底,現在對未來特別有信心,大家都干勁十足。24歲的多杰才讓有些靦腆,坐在一邊不停地搓著雙手,右手無名指上的銀色戒指很是顯眼。“結婚1年了,舍不得妻子和家人,但為了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選擇走出草原。”他說,一開始焊把都拿不穩,如今已經熟練不少,現在就想一門心思學技術。

      江蘇海通是一家船舶海工企業,生產一直處于滿負荷狀態,訂單排到了2020年,對技術人才與一線工人的需求都很大。為了能讓這些青年盡快適應新工作,公司特意安排師傅一對一教學,并開展了安全教育等各種培訓。“他們很能吃苦,公司會考慮重點培養文化知識基礎好、技術好的員工。”人事科科長趙建如表示,今后會視基層鍛煉學習的情況,進行更多的培訓和提拔。

      草原到平原——

      “一切都挺適應”

      首批藏民安全到達長江鎮后不久,又有51名藏族青年循著他們的足跡而來,他們中有6對夫妻,22歲的得毛角和丈夫扎西太是其中一對。“廠里給我們安排了夫妻宿舍,一切都挺適應。”得毛角說,家里6人一年只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而今丈夫做起了管道工,自己則做些輕體力活,能多掙不少錢。得毛角面容清秀,說著不算標準的普通話,遇到聽不懂的問題時,便小聲用藏語向同伴化旦加求助。

      23歲的化旦加畢業于江蘇儀征技術學院,學習計算機專業,是他們之中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畢業后回老家找工作挺難,大企業少。”他說,這次政府牽線搭橋提供了就業機會,沒多想就報了名。如今,他是14名藏族員工的小組長。

      “先坐2個小時大巴從貴德到西寧,再坐35個小時火車到蘇州,公司派車從蘇州接回如皋。”為了這次招工,江蘇海通副總經理崔建新三次赴青海洽談、面試、接人。“他們不吃江鮮、海鮮,食堂就多準備些肉食,盡量保證飲食需求。”他說,廠里為藏族員工提供了不少特殊福利:提前享受明年的工薪調整,拎包入住宿舍,吃飯有補貼,周末還組織大家逛街。

      “公司想得很周到,從上火車到宿舍,我們只背一個行李包,一路上吃的喝的、宿舍里床單被子,都給準備好了。”荀日才郎剛落腳就拍了照片給家人。“宿舍四人一間很寬敞,熱水、空調等設施齊全,他們看到生活環境這么好,都很放心,讓我好好干下去。”說道興奮處, 他和幾個伙伴打著拍子唱起了藏歌《我的上師》,悠揚的歌聲,仿佛帶他們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鄉。

      輸出到輸入——

      無縫對接謀雙贏

      江蘇海通的用工難題,如皋長江鎮不少企業都正在遭遇。“我們調研時很多企業反映用工短缺,招不到人。”長江鎮組織人事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唐文介紹,出現“用工荒”的企業集中在紡織、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行業。

      而20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省貴德縣,掛職貴德縣委常委、副縣長兼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的如皋長江鎮黨委書記吳志華,則把精準扶貧的重點落在了對外輸出勞動力上。

      “這次勞務對接,完全是‘不謀而合’。”唐文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吳志華打去了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令人興奮的回應:目前正在做勞務輸出這方面的嘗試與動員。雙方一拍即合,初步商定了對接計劃。“當地縣政府十分重視,我們抵達的當天就通過電視媒體播放了招工信息。”唐文記得,招工時還下起了鵝毛大雪,但依然沒有能阻擋藏民前來報名的熱情,一下子有70多人前來面試。

      如皋港區黨工委書記,長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顧留忠表示,這次勞務對接,為港區企業解決用工難打開了思路,增加了經驗,今后將擴大勞動力外引聯系點,組織更多有需求的企業前去洽談招工。

    來源:南通市人民政府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