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5-12-24 10:15 編輯
萊恩•彼德森是貨運代理行Flexport的首席執行官,每天眼見海運價格時漲時跌,但就在兩周前,一個同行的報價讓他大吃一驚:150美元!
這是從深圳到荷蘭鹿特丹20英尺標準集裝箱的即期運價,報價方是一家未披露名字的中國承運商。即使在外行人看來,150美元可能也偏低了些。彼德森也證實了這點:“真是低得不可思議。”
這價格還抵不上一頓豐盛的晚餐,也不夠買一個新手機。彼德森評價:“這可能是全球史上最低的海運價格。”
國際海運費已經較低谷略有回升,但整體來看仍處于歷史低位,這其中部分原因是船公司大打價格戰。事實上,目前的運費已經不能簡單用低來形容了,最便宜的報價抵不上承運商的燃料和人工成本。
彼德森指出,馬士基等大型班輪公司這些年一直在大幅壓低運費,試圖削弱規模較小效率相對低下的競爭對手。行業清理完畢后,照理說馬士基等巨頭就能提升運費了。但這時恰逢中國兩大海運巨頭合并,一旦中國遠洋運輸集團與中國海運集團(下稱中海)完成合并,將成為全球第四大集運公司。加之中國政府促進出口,整頓進出口環節亂收費,彼德森認為,這些將使馬士基面臨很大挑戰。
受全球需求下滑和行業進一步產能過剩的負面影響,馬士基已然自身難保。不過,真正痛苦的還是價格靈活性不強的小型海運公司。航空貨運公司也會很慘,行業咨詢機構Drewry追蹤的數據顯示,今年空運與海運費的差距已達到創紀錄水平。
當然,因為低運費都來自一次性的即期合同,并非長期合約,所以情況有可能很快發生變化。“從承運商的角度看,誰也不希望現在簽約,都不想讓這么低的報價變成長期合約。”彼德森如是說。
來自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