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冬依舊,東南亞船廠路在何方?


    全球經濟危機終結了航運與造船市場曾經的繁榮景象,對亞洲各國造船業的不利影響至今猶存。不少船型運力過剩,導致運價低位徘徊,新船價格跌跌不休。

    造船強國境況不佳

    其結果是,自 2011 年至今,不僅與新船建造相關的海事技術行業一落千丈,船廠的勞動力數量也大幅減少。根據日本造船工業會(the Japanese Shipbuilders Association) 以及 IHS Fairplay 的數據, 2009—2014年間,日本船廠的工人由 54000 人減少到了 44000 人,降幅為 20% 左右。其大背景是,在經歷了 2013 年的“小陽春”之后,2014 年,全球新造船市場再次遭遇寒流,新船訂單量由上年的10320萬總噸滑落到8260萬總噸。

    與日本相比,韓國船廠的境況略好一些。根據韓國海洋工程及造船協會(KOSHIPA)最新的數據,2014 年,韓國船廠的新船訂單量由 2013 年的407 艘下降到了 293 艘,造船完工量由 301 艘下降到 277 艘,手持訂單量由 891 艘下降到 877 艘。

    新興國家差強人意

    在東南亞地區,造船新興國家菲律賓及越南的船廠同樣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業績大幅下滑。不過,兩國船廠 2014 年的表現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

    菲律賓:仍是外資天下

    盡管韓進重工蘇比克船廠(韓進蘇比克)擁有建造超大型油船(VLCC)的能力,但這家位于菲律賓的船廠進軍 VLCC 市場的計劃仍未實現。不過,韓進蘇比克目前正在為歐洲船東建造幾艘巴拿馬型集裝箱船。為此,這家船廠不得不在 1 座浮船塢內同時建造4 艘船。這種方法會導致造船節點及交船時間拖期,會給承接新船帶來不利影響。此外,當地高企的電價、基礎設施建造方面的問題,都將對韓進重工在菲律賓進一步發展造船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不過,提得一提的是,菲律賓造船業如今已能夠“發出共同的聲音”:該國船廠已建立起了全國性的行業協會。該組織名為“菲律賓船廠協會”(SHAP),成立于2015年6月17日,主要目標是代表船廠講出自己的訴求。在此后于馬尼拉帕賽舉辦的協會首屆會議期間,SHAP 選出了管理層。

    目前,SHAP 的會員包括:R &LT 船廠、RRT 海事服務公司、科羅拉多(Colorado)船廠、西部(Western)船 廠、Elfa 船 廠、 財 富(Fortune)造船及駁運公司、吉寶(Keppel)船廠、Frabelle 船廠、RBL 船廠、奧斯塔(Austal)船廠、菲律賓鐵工場(PhilippineIron Works)、約瑟法船臺(Works)、Herma 船廠、SAS 船廠、Chesteel 海事及常石(Tsuneishi)船廠。

    然而,除此之外,菲律賓造船業的現狀不容樂觀。2010 年,當地造船業可謂是外資船廠的天下:韓國韓進重工的蘇比克船廠、日本常石造船的宿務船廠、新加坡吉寶岸外海事在蘇比克和八打雁的船廠……這些外資看中的,是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如今,5年過去了,情況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目前,菲律賓唯一由本國人擁有的船廠,是位于巴丹省的Herma。然而,Herma 船廠的競爭力有限。這家船廠雖已開始建造雙殼體油船,但船東——一家菲律賓油船運營商——是其兄弟企業,而非第三方船東。因此,韓國人、日本人、新加坡人一旦離開,菲律賓人將原地踏步,無法擁有自己的船舶工業。而那些將菲律賓稱為 “造船大國”的人,也只能是黃粱一夢。

    越南: 船廠重組進行時

    越南這一世界排名第五的造船國家同樣流年不利。盡管有不少利好條件,如擁有廉價的勞動力、油氣行業發展強勁、地理條件優越、配套業已發展到一定水平等,但越南國有造船企業目前仍背負著巨額債務,這意味著,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越南船廠還需進行重組。

    據“越南造船新聞”2015 年 2月11日的報道,越南船舶工業集團公司(SBIC)董事長阮玉蘇(Nguyen NgocSu)稱:“重組后的 SBIC 已經重振雄風,準備揚帆起航。”阮玉蘇表示,SBIC 的各項工作目前正有序推進,對其 1.35 億美元的外債及 16.61 萬億越南盾(約合 7.9095億美元)的內債進行了重組。他透露,今年,SBIC 還計劃重組剩余的 10 萬億(約合 4.7 億美元)內債。

    通過重組,SBIC 的員工人數已經由 2010 年的 33184 人減少到 16500人,僅在 2014 年該公司就裁員 4000人。與此同時,該公司還積極促成子公司與國外企業合作,如韓國三星重工、荷蘭達門(Damen)造船集團及荷蘭維卡(Veka)集團等。

    2015 年,SBIC 實現收入逾 7.2萬億越南盾(約合 3.438 億美元),其中 4.72 萬億越南盾來自于造船業務,3750 億越南盾來自于修船業務。在造船方面,該公司 2015 年共交船 76 艘,其中 33 艘船的船東來自國外。

    提升技術水平應對產能過剩

    上述事實、數據表明,在過去一年中,東南亞造船業的情況并沒有改善。對此,船廠應提升產品質量,改善產品結構,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根據英國克拉克松公司 2015 年5月的數據,傳統市場如干散貨船市場在過去4個月中跌至20年最低點,日本船廠因此損失慘重。盡管這些消息令人失望,但無論市場如何變幻,全球貿易量仍在不斷增長,總有貨物要由船舶來運輸。這一推斷同樣適用于海洋油氣行業:據預測,2015年全球油氣產量有望上漲 2.8%。

    每年,在“中日歐韓美造船企業高峰會議”(JECKU) 這一造船業最重量級的會議上,全球領先的造船企業幾乎會悉數到場。2014 年的會議主席巖本戴夫(Dave IwaMOTO)在進行總結時提及:傳統的新造船市場依然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導致供需失衡。為此,船廠已經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如更加注重產品質量而非數量、進軍海工等高附加值細分市場。然而,這些措施并不足以使船市重新回到供需平衡的狀態。巖本戴夫認為:“航運業對環境的影響受到了廣泛關注,而這對于造船業來說也意味著改變的機會,如放棄那些環保性能不佳的船型,轉而為船東提供高效節能、技術先進的船舶,以滿足業內相關法規的要求。”而在現有運力升級換代為高效節能船型的過程中,創新是一個關鍵因素。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法規亦需要有可操作性,以確保不會阻礙技術發展。

    不過,對于亞洲的船廠來說,如今新造船市場可謂殘酷無情,而船廠的應變速度還不夠快,無法避免倒閉的厄運。對于那些仍以散貨船為主打產品的船廠來說,在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生存的機會十分渺茫。

    未來五年仍不樂觀

    可能影響船市的重大因素展望未來,可能給全球造船造成重大沖擊或帶來機遇的因素包括:

    • 導致貿易中斷的重大軍事沖突、政治紛爭或自然災害;
    • 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導致經濟廣泛衰退。舉例來說,2008 年發生的經濟危機就導致大批新船訂單被取消。其結果是,與2003—2007年相比,2008—2014 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大幅下跌了 40.8%;
    •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原材料的需求減少;
    • 市場對商品的需求發生變化,如用于發電的煤炭需求量減少,導致煤炭運輸量下滑,進而導致干散貨船租約減少(2014 年,中國的煤炭進口量下降了 18%);
    • 發生嚴重的海難事故,導致現有海事法規迅速發生根本性變化;

    造船行業實現了重大技術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了船舶的性能,如能夠大幅減少油耗、大量節省運營成本的“環境友好”型設計,從而引發現有船隊升級換代的市場需求(不過,近來的油價下跌可能會使這方面的進展減緩)。

    中韓造船業現狀分析

    中國船廠如今正進行合并重組,但由于在 2011—2012 年大量低價接韓進重工蘇比克船廠俯瞰單,至今仍未能恢復元氣。中國造船業在 2015 年可謂已跌至谷底,有望自 2016 年起逐步復蘇。就目前來看,隨著部分船廠的倒閉、投機產能的消失,全行業的情況有所好轉,而這樣的趨勢將會在未來幾年得以延續。有消息稱,目前中國僅剩下約 700 家船廠,其中 85 家在去年獲得了新訂單。更有預測稱,行業整合后,中國前十大船廠在國內市場所占份額將達75%。

    韓國成為造船領先國家的時間要早于中國。不僅如此,其政府、行業協會似乎更善于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所引發的問題。憑借自身更高的技術水平,韓國船廠積極進軍液化天然氣(LNG)船市場,并提升自身能力,拓展海工業務。韓國政府計劃,到2020 年要實現三大目標:第一,使船舶工業的接單量從 2011 年的 257 億美元提高到 800 億美元;第二,重點工程及關重件的國產化率由2011 年的 40% 提高到達 60%;第三,海外工廠的分段、設備本土化率從 2011年的 20% 躍升至 50%。在 KOSHIPA 的 2015 年年報中,協會主席樸大榮(Dae Young Park)寫道:韓國企業已積極采取行動,調整核心業務,并在促進造船及海工行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韓國企業已經制定計劃,將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及多年積累的經驗,積極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這份報告還提及,在 LNG 船、FLNG 裝置及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的拉動下,2015 年韓國船廠新接訂單量的增幅有望達到 15% 以上。

    來自中國船舶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