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關珠三角船舶污染調研結果發現,航運污染已成為我國繼機動車尾氣污染、工業企業排放之后第三大大氣污染來源。而電能替代正成為拯救我國航運污染的有力手段。
我國港口航運燃油標準較低,船舶主要使用重油或劣質柴油,來自深圳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測算顯示,一艘燃油含硫量3.5%的中大型集裝箱船,以70%最大功率的負荷24小時航行,一天排放的PM2.5相當于21萬輛國四重貨車。
2015年9月1日,交通部印發 《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5-2020年)》,制定了未來五年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方案提出,到2020年,主要港口90%的港作船舶、公務船舶靠泊使用岸電,50%的集裝箱、客輪和郵輪專業化碼頭具備向船舶供應岸電的能力。大力推動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努力實現我國水運綠色、循環、低碳、可持續發展。
近日,南方電網首個港口岸電項目在廣東中山投產,預計項目每年增加供電量236萬千瓦時,每年減排二氧化碳474噸。中山港口岸電改造只是我國港口岸電改造的一個縮影,甚至有的地方港口岸電改造已經走在了前面。
港口岸電改造是電能替代推廣的重點工作,是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港口岸電改造由于供電、受電設施一次性投入較大,參與港口電能改造的多是大型節能服務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等。
《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十三五”期間,繼續推進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交通運輸能源消費結構,加強行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隨著供售電機制的改革,政府的大力支持,降低岸電使用成本,引導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在這里倡導有相關技術、資金實力的節能服務公司參與到港口岸電改造中來,實現綠色航運、節能低碳,提高空氣質量。
來源:中國節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