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海重工擬投30億建智能船廠

    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6-7-15 14:06 編輯

    7月14日,在舟山舉行的首屆中國智能造船高層論壇上,浙江最大的造船企業金海重工宣布將投資30億元進行智能化改造項目,爭取在5到10年內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化船廠,追趕日韓水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場采訪了解到,金海重工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將大量引入機器人、數控或自動化設備,應用物聯網、模擬仿真等前沿科技,對現有生產廠區車間進行全方位改造。

    舟山江海聯運產業投資基金去年成立,基金總規模100億元,由舟山市交投集團牽頭工商銀行等7家合伙人共同出資。去年已經敲定了首期20億元的基金投資。

    負責金海重工智能化改造項目的是中船九院。中船九院項目主任孫路介紹,金海重工智能升級改造項目將以金海重工現有的長涂基地為依托,以50萬噸級船塢為核心,以加工、制造、涂裝等重點車間為主線,對硬件設施設備 系統軟件和物流系統進行全面改造。

    中國雖然已經是造船大國,但與日韓船廠在造船效率、質量、能耗等指標存在較大差距。海航物流COO、金海重工董事長李維艱今年3月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就認為,中國造船業更大的問題不在于產能,在于效率。

    中國船廠效率落后日韓

    在首屆中國智能造船高層論壇現場,金海重工與舟山江海聯運產業基金簽署了智能造船戰略合作協議,并與浙江大學、中船九院、羅蘭貝格以及多家智能制造供應商簽署項目合作協議。

    和日韓尤其日本的船廠相比,中國船廠在生產效率方面有不小的差距。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秘書長柳存根介紹,盡管過去幾年間已經有所進步,但目前中國船廠平均每修正總噸需要28到30工時,而日本的船廠平均僅需要10工時,韓國船廠僅需要15工時,是中國的1/3和1/2。

    和先進國家造船從工業3.0向工業4.0邁步不同,中國的船廠在自動化程度還有很大不足,尚在從2.0向3.0的水平過渡。“國內造船業自動化程度大概在25%,而日韓已經達到68%左右。”柳存根介紹,由于自動化程度低,生產質量相應地也受影響,中國設計差錯率是日韓同行的10倍左右。

    此外,中國船廠對中間產品的管控能力也相對落后。即使是國內先進的船廠,分段移動次數也幾乎是日本的1倍,導致中國船廠的船體分段儲備量居高不下,很多船廠都在50%以上,這種實質上的庫存拖累了企業的經營效率。

    按照計劃,金海重工將完成對信息化系統、車間和船塢、物流系統三大方面的智能化改造。通過改造,金海重工希望到2020年造船效率達到15工時/修正總噸,到2025年,造船效率進一步提高到10工時/修正總噸。

    船廠人工成本上升、專業工/熟練工比例下降也是船廠選擇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原因。智能化改造最終完成后,金海重工的用工數量有望減少60%。

    依靠海航打造產業平臺


    在國外,類似的智能化改造在造船業已經有不少案例。

    不過在西門子看來,智能化的前提是數字化。韓國的大宇造船之前就與西門子達成合作,雙方共同研究包括訂單、切割、船臺、碼頭、物流等九大方面的數字化生產方案。

    在宣布智能化改造之外,海航智造當天還宣布了建立2025國家工程園的商業構想。海航智造是海航在金海重工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的制造業品牌。

    李維艱表示,除了智能化改造,金海重工后續還將籌備資產管理公司、產業基金和海洋銀行等項目,并吸引全球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落戶舟山,建立智能制造資源平臺。

    為金海重工提供項目方案咨詢的羅蘭貝格戰略表示,這一工程園區借鑒了GE做工業互聯網產業平臺的經驗,目的是把控關鍵資源環節,聚合不同領域的龍頭機構,打造核心平臺。

    具體從產業來說,隨著平臺逐步發展,金海重工的船舶產業將僅僅是這一園區的一部分,未來工程園還可能會引入飛機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上的企業。

    依靠一個產業的智能化生產需求,帶動相應產業鏈的發展,這樣的發展模式在國內早有先例。圍繞奇瑞汽車對提升生產效率的需求,原本是奇瑞一個裝備制造科的埃夫特機器人迅速發展,購買知識產權并收購了海外公司,如今已經成為國內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

    在建立智能化園區過程中,學界也將參與其中。除了與舟山的地方產業基金聯手,金海重工也與浙江大學建立了合作,后者在船舶和機器人研究領域的技術研發成果未來將有望運用到生產當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