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5年)》(以下簡稱《發展指南》),以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發揮產業技術研發應用對創新驅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發展指南》指出,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具有應用基礎性、關聯性、系統性、開放性等特點,但因其研究難度大、耗費周期長,已成為我國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是加快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據了解,《發展指南》共確定了優先發展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205項,其中,原材料工業共42項、裝備制造業共49項。其明確指出了高品質海洋工程用鋼的開發與應用技術內容以及高性能耐蝕鋼制造、鋼鐵定制化智能制造的關鍵技術內容,并對海洋工程用高抗侵蝕水泥基材料、海洋專用水泥基材料等的研發提出技術要求。
目前,大量高強度造船板通過進口渠道沖擊著我國的鋼鐵市場,我國鋼鐵企業高強度船板產量也出現下降趨勢,引起了鋼鐵企業的高度重視。而此次印發的《發展指南》則明確了開展自升式平臺用690MPa級特厚板,460MPa級別導管架平臺用鋼及配套焊材,化學品船用特種雙相不銹鋼、高鉬超級奧氏體不銹鋼,深海鉆采用高等級高氮奧氏體不銹鋼等材料的研發工作的具體內容。同時,《發展指南》還提出,對不同腐蝕環境(海洋腐蝕、酸性環境油氣腐蝕、大氣腐蝕、磨損腐蝕等)下鋼鐵材料的腐蝕機理、服役行為及評價方法進行研究;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概念的材料設計方法,研發不同腐蝕機理的耐蝕鋼合金成分設計、冶煉、連鑄、控軋控冷、焊接、機械加工等技術,以促進我國耐蝕鋼材料體系的形成。
此外,《發展指南》還提到了鋼鐵的智能制造、鑄坯直接軋制、中間坯控溫軋制、梯度軋制及梯度熱處理、高速加熱熱處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裝備開發,以實現鋼材的短流程、高效、低耗軋制生產。
業內專家指出,此次《發展指南》是在《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1年)》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3年)》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的,內容更加豐富,涵蓋了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與熱點,對構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等關鍵環節將起到重要作用。
來自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