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不要這樣的“黑色GDP”!——舟山日報市民巡訪團2018年第三期巡訪直擊舟山市船舶修造行業亂象
又是一年一度的伏季休漁期,全市5000多艘漁船陸續進港保養,修船廠也因此一片繁忙。
5月19日,舟山日報市民巡訪團2018年第三期巡訪直擊舟山市船舶修造行業“散亂污”亂象。舟山日報記者與市民巡訪員,隨同定海、普陀環保執法人員,突擊走訪了舟山市三家小型修造船廠,實地察看船廠油廢水、固廢等處理情況,檢測排水口水質指標等,結果令人詫異。
巡訪現場
金鑫船廠區的油漆桶收集點簡易破舊,易造成二次污染。
金鑫船廠:排污靠自然揮發
當天上午9時許,市民巡訪團來到位于普陀小干島的普陀金鑫船廠。
廠區內密集排放著16艘正維修保養的漁船,一場傾盆大雨過后,水簾從船臺的漁船上倒掛落下。地面上多處積水,黃泥色、褐色,表面泛著大小不一的油花,碎磚塊、廢木板等各種生產廢物充斥著廠區。在雨水的沖刷下,地面污穢不堪,難有下腳之地。
“雨這么大,廠區內積水怎么排出去?”市民巡訪員問。
“天氣好了,自然會揮發的。”船廠負責人答。
“油污水滲到地下,也會對土地造成污染。”市民巡訪員追問。
“船臺澆過混凝土了,滲不下去。”船廠負責人答。
“那船臺外呢?能保證一點都不流入海里、滲到地下?”市民巡訪員問。
船廠負責人沒有回答。
船廠碼頭上,露天堆疊著從漁船上卸下來的固廢,海面上漂浮著使用過的油漆桶等垃圾,海水中有一層厚厚的油污。
就在一天前,記者隨環保執法人員對金鑫船廠暗訪時看到,著裝簡陋的工人正在對漁船進行打磨作業。鐵銹隨風飄散,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
三江船廠雨水排放口四周布滿黑色油膩污穢,下面的海水有油花。
三江船廠:雨水管口泛著油花
定海干石覽的三江船廠,是一家經營了20多年的老船廠。一場大雨,暴露出企業存在的環保問題。
在船臺入海口滑道一側,一個排水口正向海里緩緩排放污水。
“這是排污口嗎?”市民巡訪員說。
“這是雨水口。”船廠負責人邊說,邊向我們演示處理程序,“船臺上的積水先通過溝壑進入這個沉淀池,滿了后,我們會運到旁邊的油水分離裝置進行處理。”
“這沉淀池有多少大?”市民巡訪員問。
“三四立方米吧。”船廠負責人答。
“像今天雨這么大,不夠用怎么辦?”市民巡訪員追問。
“那也沒辦法,只能打開閥門,直接排出去了。”船廠負責人說。
在這個雨水管口,明晃晃的油污清晰可見。管口下方的海面上,漂浮著約1平方米面積大的油花。
“我們經常對船臺進行打掃,一般不會有什么污染。”船廠負責人說。
但記者巡視四周發現,除了香煙殼、飲料瓶,地上還殘留著吃剩下的方便面。
富生船廠雨污分離器銹跡斑斑。
富生船廠:油水分離設備要外接電線
在定海鹽倉的富生船廠,與8000噸級巨大船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偏處一隅已被樹葉遮蔽了四分之一的油水分離設備室,里面的設備已是銹跡斑斑。一旁,露天的油污分離池差不多蓄滿了污水。
“這個機器還能用嗎?”市民巡訪員問。
“能用。”船廠負責人說。
“怎么接電線?插座在哪兒?”市民巡訪員追問。
“電線被我拉掉了,現在拉的是臨時線,從船塢那頭拉過來。”船廠負責人說。
在船塢入海口一側,海水從破損的閘口不斷滲出。塢底,工作人員正用高壓水槍對散貨船底進行沖刷清污。
市民巡訪員說,船塢比船臺作業更環保,原因不是因為船塢內不會產生化工污染物,而是船塢相比容易清洗、更易回收廢物。“但如果船舶修理結束后,船廠不清洗,而是直接把海水灌入船塢,那么最后廢水泵會把塢內的水連同污染物,一起排向大海。”
巡訪員點評
環保沒有“看客”
“小船廠油污排放問題并非個例。比如修船用下的油漆桶、纜繩、鐵索等附著的油污都會被雨水沖刷,通過地面直接流入大海。”市民巡訪員王恒偉說,別看這個含油污量比較小,但積少成多后引起積累效應,會對大海造成污染。
王恒偉,微生物學方向的博士,就職于浙江海洋大學創新應用研究院,主要從事近海水污染的微生態治理和生活有機固廢物資源化處理,對舟山海域環保生態問題非常關注。
“有些企業,在環保上有了投入,也買了設備,但考慮到經濟成本,幾乎很少用,成了擺設。遇到執法檢查了,裝個樣子開一下,說明業主的觀念沒跟上,環保意識淡薄。”王恒偉說,“發現環保問題后,局部整改一下,起到的效果往往治標不治本。這就需要企業落實系統性、全局性的環保舉措,政府建立起長效監督管理機制。”
王恒偉認為,環保這個課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企業要強化環保的主體責任,增加環保投入,落實長效機制,要像抓經營一樣抓環保。政府要加強環保能力建設,環保等職能部門要加強日常執法監管,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營造船舶修造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公眾要廣泛參與到環保事業中,敢于舉報環境違法行為,媒體要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監管、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齊抓共管的環保工作新格局,最終促進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記者質疑
4萬元環保投入都花哪兒了?
在普陀金鑫船廠內的東側,有一個簡易搭建的棚,蓋板開裂翹起,支撐柱生銹泛黃,四面透著風。棚下,用過的油漆桶隨意堆疊,不少沒有加蓋,殘漆四溢。上方一塊牌子顯示——含油固廢收集點。
“廠里每年有環保投入嗎?”記者問金鑫船廠負責人。
“一年4萬塊的投入,還不包括排污費什么的。”船廠負責人說。
“4萬塊都花哪兒了?”記者指著上述收集點問。
船廠負責人默不作聲。
“含油固廢收集點,要按環保要求建造,這個問題我們上個月就跟你們提出過整改,現在還是老樣子!”隨行的普陀環保局執法人員對船廠負責人說。
在三江船廠,作業區地面雖設置了環形溝用來收集雨污水,但大多數溝已經被污垢填平,基本失去了收集的作用,形同虛設。
“近幾年船廠在環保上的投入有多少?”記者追問。
“那些雨水收集管算不算?”船廠負責人含糊不清,似乎對“環保”認識模糊。
順著他所指方向,記者看到,船臺下方口徑如籃球般的排水管道,口子上的隔離網已完全脫落,飲料瓶蓋、紙巾等順著水流進入管道,連同雨水排入大海。
行業現象
算不清的環保欠賬
5月18日下午,環保執法人員扳開三江船廠油水收集池的蓋子,地下幾立方米大的池子散發著惡臭,泡沫般的厚重油污浮在表面。
在執法人員的追問下,三江船廠老板坦言,已有半個月沒開過設備了。
“錢都投了,為什么不用?”記者問道。
“機器運行起來更花錢。專人負責少說也要兩千一個月工資,且分離結果幾次不達標。”船廠老板指著對面的廠區污水處理裝置說,“那臺設備買來也就用了兩年。現在廠區污水都外包給馬岙污水處理廠處理,運輸費自己出,相比還便宜。 ”
市場不景氣、修船利潤薄,成了企業負責人的托詞;降低環保投入、向環境要利潤,成為這些“散亂污”船廠的普遍做法。
金鑫船廠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條漁船修理保養費約2萬元,利潤僅2000元。
“這么低為什么還修呢?”記者問。
“你不修生意就被人家搶了!”金鑫船廠負責人說,他曾和周邊的幾家船廠聯手以穩住修船價,“結果蝦峙那邊8000元就能修,漁船都跑那去了。8000元連本都不夠,鬼知道他們怎么在搞。”
這樣的“散亂污”船廠就該早日關停!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碧水藍天是舟山城市形象的“金名片”,更是發展方式的“硬約束”。當前,舟山市全面進入休漁期,大量漁船進船廠修繕,這些船廠的環保措施是否到位?舟山日報市民巡訪團今年第三期巡訪直擊舟山市船舶修造行業亂象,深入部分船廠,直擊生產一線。
5月19日早上,一場瓢潑大雨剛過,舟山日報市民巡訪團隨定海、普陀環保執法人員,突擊走訪了舟山市三家小型修造船廠,實地察看船廠含油廢水、固廢處理情況,檢測排水口水質指標。然而,巡訪結果令人詫異。有的廠區未嚴格執行雨污分流,污水橫流直排入海;有的環保設備銹跡斑斑,形同虛設;有的無法提供油污處理臺賬等。這些“低小散”修造船企業環保主體責任意識淡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
對于巡訪發現的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部署整改措施。環保部門第一時間下達了企業整改通知,并對三家船廠的排水口水質進行采樣檢測。據了解,全市環保部門將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舉一反三”要求,從5月21日起,在全市范圍開展“治水治污2號”環境專項執法行動,重點對全市范圍內的船舶修造企業、水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的環境守法行為,進行拉網式嚴密排查,充分利用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保持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打擊態勢,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好舟山的碧水藍天凈土。
來源:舟山日報 記者:曹玲;朱申路